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尊师重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作为教育的重镇,自古就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至今仍在不断演变前进之中。
大学的释义大致有三各层次:一是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二是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三是古代典籍中的释义,《礼记﹒王制》中提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指出,“束发而就大学”。《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七证”(知、止、静、定、安、虑、得)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理想中的好大学,应当是一个培养高度自律、鲜明自觉,具有创新传承人才的场所。学生毕业时获得的学历,更是标记每个人完全不同的不可重来的学习经历。
每个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想必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初、中等教育,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者按部就班的将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注重的更多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一种通识教育。而进入大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了不同的专业,进行术业专攻的系统性学习,最终也将培养出不同方向的专业性人才。虽然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说中小学是知识的积累,大学则要强调智慧的养成。
对普通学生而言,大学只有短暂的四年(医学五年),但是学习这一行为却是伴随终生的,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使人终生受益,出色的学习能力更会让人赢得未来。如何培养学习的能力,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极其重要。过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和老师交流互动性强,极易形成因材施教,触类旁通等教育现象。在现代的大学中,每年每学期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老师讲授课程,每个老师所教授的学生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要让老师像中小学一样追在屁股后面督促每个人学习是很难的,所以大学学习更多的要靠自觉性,要靠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意愿。
时间如白驹过溪,四年或五年的时光转瞬即过,经常有学生在毕业时感慨后悔大学阶段没有再努力一点,没有再多学习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课堂承载着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老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不仅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转化智慧的海洋,还要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舞台。当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快乐,还能因为自身感悟将课堂的知识转化成为自身生活的智慧和经验,这就是理想的大学效果。作为学生,大学生活极其短暂,要经常想一想,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树立远大理想,敢于追求梦想,不断寻求实现的途径,不忘初心,坚定前行,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成就梦想的彼岸。
(作者为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