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我校举办了2016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工作。范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要“把青大建设成为一所富有活力的大学”,全面阐述了如何建成富有活力的大学,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范书记在讲话中,对近一年学校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客观、准确地分析及总结,对当前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透彻,可谓一针见血毫不回避,有助于增强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连日来,全校干部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学习领会范书记的讲话精神,一致认为,“把青大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大学”的理念振奋人心、意义深远。谈起“富有活力的大学”,大家言语中饱含着对建设“活力青大”的自信和期待,心里升腾起投身“活力青大”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青岛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我个人认为学生和教师的培养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现简单谈一下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的一些看法。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为了追求真理还是为社会服务,实质上都是为了完善人的智慧和修养,本质上是文化的扬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把大学的一切活动回归到“求真育人”这一大学文化的本质基点上来,回归到大学的最主要功能和最根本任务上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提供多种锻炼、实践的机会,包括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实施联合培养策略,为学生提供多种奖励、鼓励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青岛大学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是青岛大学的立身之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人才培养特色。青岛大学应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调结构、着力推改革、着力强学科,打造青岛大学育人特色。
一是着力调整青岛大学专业结构以形成育人特色。建立目录指南机制,加快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公布限制设置、禁止设置的专业名单,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结构性过剩。建立评估监控机制,对新办专业、布点较多专业,实行合格评估、专项评估。建立预警退出机制,每年向社会通报各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初次就业率、新生报到率,作为招生计划、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集中建设好与青岛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
二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形成育人特色。本科以“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为重点,推进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三是着力做大做强青岛大学优势学科特色以形成育人特色。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出发,加快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发展需要的,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特色学科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强调特色发展和优势集成。大力促进青岛大学传统学科改造提升。理科改造要注重“科教协同”,把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工科改造要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校企共建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以教师全面发展为主导,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学是探索未知、揭示真理、崇尚学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教学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使其能够独立地思考和探究。只有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尊重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学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科研活动的规律、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兴趣来选择研究方向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大学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履行其功能和使命。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并且尽力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以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最佳的作用。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这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要成为一流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师自身努力和学校极力地支持、帮助下实现。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条件和能力,才能具有宽广和有力的肩膀,进而能够承载学生的渴望和成长,使得同学们的大学时光将会更有青春活力和创造力,学子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灿烂辉煌。因此,学校在极力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加大对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育、培养工作,为教师的发展排忧解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与保障。首先,对于已经引进的人才,学校要兑现合同中的条款,积极为老师安排办公及实验用房;支持青年老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保障所需仪器设施的采购等。其次,对于有意愿继续进修的老师,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与支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义不容辞的担任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任,为学生培养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凤云,青岛大学第一层次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