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许元红:建设一流大学之我见

2016-10-26  点击:[]

自从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以来,各大高校都进入了如火如荼地讨论和筹备工作中。近期在仔细研读了范书记“建设富有活力的青岛大学”的讲话后,我深有感触,思考了很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我自身的认识出发,也就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谈一点自己的浅知拙见:

一、人才引进和培养并举

人才引进和培养并举是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保障。近些年来,青大一直通过“特聘教授”、“卓越人才”等政策,奉行和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同时也给予了优厚的待遇支持。但引进回来的人才,如同移栽的树木,部分有可能水土不服,甚至是假活,在几年后依然悄无声息、一事无成。因此,人才工作不能在引进之后就结束,引进只是人才工作的开始,引进后的培育才是关键。另外,年轻人才,就如同一棵小树,看似葱绿旺盛,但实际根基不深,更需要呵护和浇灌。

这就需要学校在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引进人才的同时,能够在引进人才后的实验室配备及装修、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各种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称号的申请、硕博导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学安排等方面给予合理、有力、有效的支持;同时合理安排配置现有资源,充实和强化学校自身的平台建设,包括校级的大型测试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等,使他们在进入学校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科研中去,能够发挥他们更多的潜能为学校服务。实现“外向广纳贤才、内向培养扶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政策机制,才能让人才在学校中用得好、留得住,激励他们发挥才智,才能干好事业,干成事业;才能使引进的人才真正成为具有高起点、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有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好成果。

二、换位思考、懂得感恩、努力前行

“青大为我,我为青大”的良好局面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基础。常话说:“有国才有家”,同样的道理,有了青大,才有了广大教职工养家糊口的经济保障,才有了广大师生发挥才能的舞台,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平台支持和政策保障、为科研人员提供测试平台、提供了丰富全面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提供了水电暖办公室等等,我们在期望学校继续强化平台和完善政策,希望学校能够成为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双一流学校的同时,是否也需要换位思考下我们能为学校做些什么?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能为青大双一流的建设贡献多少力量?

从我自身而言,和很多青年教职工一样,是青大人才政策的受益者,从入职青大之初,学校便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我很庆幸能够成为这个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青大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加倍努力地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多申请项目,申请大项目;多培养学生,培养好学生,来报答学校这份知遇之恩。感恩工作、快乐工作,不要把科学研究和教书上课当成一种负担,应该当作一种乐趣;在发现新现象、分析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不要只是注重一两篇文章的发表,应该让学生从对科研的懵懂到对科研的热爱,需要对学生长期耐心地陪伴和悉心地指导,既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科研技能。

学校和教职工之间的换位思考,互相体谅,才能形成“青大为我、我为青大”的良好局面。在日常中对学校、对同事、对工作端正心态、梳理情绪是关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狭隘、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揣度、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真诚协作;少一些消极怠工、多一些积极向前;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实干创新;积极利用现有的平台和条件、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对未来抱有更美好的愿景和信心;逆境中奋斗,顺境中执着;成绩的取得,即使每天向前一小步,日积月累就是一大步;只有这样,才能用良好的教学业绩、卓越的科研成果回报学校,为建设富有活力的一流青大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许元红:青岛大学一层次特聘教授、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宋启璋:我的理想大学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刘婉贞: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