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颁布实施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从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来看,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学科,一流学科也广泛存在于一流的大学之中。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无论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模式,或对当前“双一流”建设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
从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基本逻辑来看,突出学科建设的是为了把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少数优势学科的建设中。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布局中也都会考虑到学科建设资源的配置策略。比如,哈佛大学没有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医学院等。如果单从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储备来看,哈佛和麻省建立起两个专业学院并不困难,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出现学科建设中追求“高、大、全”的现象。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在谈到学术职业发展时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精英教育必然与大众化趋势有所区分,在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竞争必须讲求策略。这种策略如果从宏观层面论之则是一种兼顾学科均衡发展与优势学科发展的道路。学科均衡发展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高深学问之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作用,如中世纪学者社团中的文学、法学、神学、医学四个学科(类似于今天的学科门类)。这些学科并不以培养技术员和工匠为目标,而是要致力于培养“身心善且美”的人。而到了十九世纪晚期,特别是随着“赠地大学”的出现,工科和工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在大学之中。科学与技术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涌现不断紧密结合,为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累计效应。在走出象牙塔的今天,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必然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建设一个涵盖一切学问的学术组织,还是发展一个个性鲜明、优势突出的学者社团?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领域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改革实践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上世纪末经过高校合并后形成的一大批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院校。经历了学科的调整和整合,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布局中也开始寻求特色发展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学科布局本身也是一个院校发展战略的问题,它既涵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同时也包含地方发展、院校发展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类型。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不少院校将学科建设作为“平台”,并以平台为支点进行资源投入和产出。一流学科建设背后的支撑点是以促进该学科发展为主线的一系列资源配置策略。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管理学者博尔顿(Bolton)认为,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比较大的变革动作只可能在一个特定的部门中进行。学科建设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条件,也是机遇;既是促进学科布局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学术组织变革并推动院校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意
无论是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原因。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共同实现的。专业是“专门学业”或“专门职业”的简称,围绕一个培养目标组成的课程系列。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二者共同致力于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提供专门化的服务。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以美国小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精英教育都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中心,即“一切服务于人才培养”。这里着重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由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讨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始终需要一个逻辑主线,这条逻辑主线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换言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大学的战略愿景。当今高等教育政策领域中对各类大学排行榜均有所推崇,好大学就是排名靠前的大学,办大学似乎就是为了“上榜”。然而,一流大学的一流绝不仅仅是能看得见的各项“指标”的一流,一流学科也不仅仅是这个学科产出了多少高被引论文。大学归根结底是“人”的大学,为了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不少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本科生学院和各有特色的“精英学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地方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可以结合实情和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推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考核”与“评价”历来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人的价值究竟如何衡量,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建立哪些可观测指标进行评判,对人才的评价如何改进学科与专业建设?这些问题都关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身即是评价学科建设成果的维度,不仅在于学科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三者之间紧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科建设最直接的“产品输出”就是人才。因此,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与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评价要坚持柔性评价、多维评价的原则,把人的发展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动力。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一个理念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和方法层面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指导背景下,人才培养中的方法问题理应得到重视。这里强调的方法主要是指在操作层面通过实现何种制度安排为人才培养扫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借助何种激励手段为人才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利用何种技术支撑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等。因此,制度安排、激励手段、技术支撑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基本方法论。学科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质量的提升反过来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所以,“双一流”建设归根结底都应把塑造人、服务人、发展人作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Clark B R. The Academic Life. Small Worlds, Different Worlds. A Carnegie Foundation Special Report[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175 Princeton Pike, Lawrenceville, NJ 08648, 1987: 99.
[2] Bolton, Allan. Managing the academic unit.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56.
[3]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 2016(05)
作者简介:刘婉贞,1986年生,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硕士,目前工作于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