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孟天运:理想大学的精神

2016-10-17  点击:[]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一般都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本科教学、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学习氛围、一流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声誉。这些既是衡量大学水平的一些标志性条件,也是一个大学努力的方向。这些特征之外,我以为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东西。

一、解放思想,学术自由

凡是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所能够在封闭、僵化、狭隘的情况下形成的,都是在广泛参与社会、开放思想、既吸收了世界的最新的成果,又影响了社会和世界。在战国时期的齐国的稷下学宫,进行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百家争鸣”,出现了荀子、孟子、邹衍等许多光耀千古的大思想家大宗师;近代北京大学之所以大师辈出,与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校方针直接相关;大家都艳羡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联合大学的大师们又有谁不是学贯中西的呢?

学术之所以出成就,教师能成为大师,不外乎勤学苦思,敢质疑而后有建树。陈寅恪说:“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意志”是治学的灵魂,没有自由就无所谓学术,没有学术,也就不成大学。有了这个,学术才有活力,才有创新,才有永不枯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宋代程颐的话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深思必然明辨,明辨必然质疑,有质疑才有建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又说:“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一些给社会文明和科学带来重大进步的理论的树立,往往都是突破原有理论体系之后才成功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之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都是这样,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为一所大学,探索真理,解放思想是灵魂,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习总书记还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这些都鼓励我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最近,我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量子力学,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又一次颠覆性的突破。量子力学的叠加理论和量子纠缠理论,给物理学界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发展空间。在量子纠缠状态下,距离失去了意义,这引发了人可以即时性地出现在遥远的星系、灵魂不死之类以往看来很荒诞的想往。这项物理学界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界关系密切,人们也必将重新思考宗教的理论,重新评估传统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提倡学术自由,敢于批判,但也要学术包容,能包容,师生们才能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如习总所说,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要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要明确学术自由的意义,要提倡解放思想,也要强调学术责任,自由是有限制的。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其他自由一样,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和国家利益,不能违背学术本身所负的道义准则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要有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务实、严谨、探索精神。作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有这种精神。在大学里,尊重老师历来都是重要的规范,但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那就是说,科学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在本校来说,“守正出奇”的校训,就贯彻着科学精神。所谓守正,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道德准则、坚持科学精神,博学厚德;出奇,就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敢为人先。高山基广,静水流深,没有雄厚扎实的基础,无以成其高;不能创新,则无以出其峰。

思维要活跃,学风要严谨。严谨也是科学精神,德日科学发达,高校学风严谨是有重要作用的,青年人在大学就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所以德国日本的制造业无敌于天下。我们中国产品,在这方面就要逊一筹。现在生产越来越精密,更需要严谨的精神。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这对于大学也是适用的。理想的大学,除了不断开拓创新之外,还应该是务实的、严谨的。管理者做切实的计划,提务实的目标,不断推进,严格完成;教师提倡严谨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程,每一个学生,每一篇文章。去除浮躁,摒弃虚假,不应付工作,不愧对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竭尽自己的才智,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学生来说,要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工作风格,严谨对待工作和学习,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多少年之后,学生们都会为在这样的学校中学习、遇到这样的老师而庆幸。我们的高校基本是严进宽出,一些学生觉得到时候糊弄糊弄也可以毕业,一些老师觉得学生不容易,高抬贵手,补考形同虚设,马马虎虎就放过去了。于是怠惰的风气、侥幸的心理,日习月累,积重难返,严重降低教育质量。并且,随着学生在社会上的传播,还会降低学校声誉。严格要求,永远都不会错,严师出高徒,多年以后学生们感激的,是在学校受到的严格培养,是那些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教师。他们嘲弄的,恰恰会是松松垮垮的学风和敷衍了事的教师。

三、要凸显人文精神

教育是养成人格之事业,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也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大学”理念,也体现着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教人做人的书,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有仁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的“君子“。而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往往都把培养健康人格作为重要目标。在当下,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学生中的人文素质滑坡严重,饱受诟病。有些学生对父母没有孝心,对教师没有敬重心,对社会没有责任心,对同学没有友爱意识,甚至连对自己也不负责任。这种情况是教育的悲哀。在谈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们常常强调德才兼备,有时候甚至过分强调才,看重学习成绩高低,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在我看来,培养人文精神、养成健康人格应该重于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于“德“的重视应该重于对“才”的重视。我们的校训,把“明德”放在首位,是有深刻道理的,是完全正确的。很明显,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责任感的人,不可能不努力学习,荒废自己,不可能不关爱自己的亲人、家庭和朋友,也不会不关心社会和国家。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的道理。即使理工科的学生,也会重视社会责任,尊重科技伦理。一个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的学生,必将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学校的声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是对知识、技能培养的根本促进。

以上的内容,听起来也许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也许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

                (孟天运,青岛大学教授)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刘婉贞: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范秋霞:理想照进现实,坚持成就梦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