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进入青岛大学中文系学习,接受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到现在已经21年了。这些年我转换了不同的专业,从文学跨专业到工学再到理学。其中有因缘聚合的因素,但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发现了跨界学习和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它使我能够不断挑战并突破知识壁垒,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尤其是近十年来一直不间断地系统学习和实践教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从事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的工作,使我对于人的成长、技术变革带来的教育模式改变,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比如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不喜欢他们所学的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这种迷茫会导致内心的冲突,使一个人很难全心投入学习和创造活动之中。太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和积极性,他们在应付完考试后就忘却了所学的知识,走向社会时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科技的发展,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够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得。比如很多人从国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进行网络学习,包括我求学时清华大学的建筑史课程,原来只是局限于建筑学院的学生之间,但近两年也已经引进慕课学堂,在网络上系统地讲授公开课。
信息革命使地球成为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正是重新审视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绝佳时机,它会带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想的大学模式。历史上那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机构,往往都是在时代转折时期应运而生的。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成立于北美殖民建立后的变革期;而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则奠基于美国工业革命和领土扩张的大背景下。
如今是一个跨地域的全球性信息革命时代,其重要性远远超出单个国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变革时期,必将带来传统教育模式向革新性教育模式的转变。
我们首先可以发现,教育所要培育的人才,在互联时代所需要的核心生存能力已经与过往不同。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在其名作《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7项核心生存能力,这是将来理想的大学需要对学生加以培养的。这些能力具体包括:
(1)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
(3)灵活性与适应性;
(4)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的风格);
(5)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
(6)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7)好奇心与想象力。
这7个生存能力,是传统学校所无力教授的,但它们却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有一些有远见的大学和教育者在努力拓展教育内容的边界,引领起于青萍之末的教育革新飓风。比如建校还不到60年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顶尖工程院校,在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公司,这所大学输入的学生绝不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
这所大学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内容的提供方式,将“带薪实习”(co-ops)作为大学经历的重要组成,在毕业之前,学生必须要在以美企为主的大公司完成6次、共计24个月的实习。当大多数大学的学生忙于做课堂笔记或应付考试时,这里的学生已经在开展真实的项目案例,所以在毕业时他们已经拥有宝贵的技能、广阔的世界观、成熟的人生态度,以及报酬丰厚的工作。
这所大学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学生需要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大学需要确保学生获得的实习岗位具有挑战性,能够磨练意志、运用智慧,从而能够真实地帮助到学生日后的生命历程。
还有一些教育先行者,也做出了很多令人震惊的探索。比如创办了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可汗,他最初在麻省理工获得数学学士、电气工程师与计算机学士及硕士学位,此后又从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在波士顿一家公司任对冲基金分析师时,他开始为表妹纳迪娅讲授基础数学,并将视频发布到网络上。由于他的教育方式摈弃了课堂上单调乏味地死记硬背公式的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自然兴奋,所以这种教育模式大获成功。仅他个人就发布了3000多个教学视频,完全免费,点尽量超过数亿次,甚至很多自闭症患者都能够据此学会数学。他提出的教育宣言是: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比尔·盖茨对他大加赞赏,并表示他曾借助可汗学院的网站辅导自己的孩子数学。现在美国有些学校在开展试点,数学课不再由任课老师讲授,而是播放萨尔曼·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学生们的作业辅导。
萨尔曼·可汗给予我们的启发是:
一方面,它揭示了当今教育方面的重要需求,就是通过教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身就很聪明,从学习中重新发现了活力与自信。
另一方面,他向我们展示出老师角色的变化,老师不再仅仅是学校里拥有正式教席的从业者,而可能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拥有个人独特知识与技能的各类人士,包括企业高管、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或是工程师。试想,由一个学院派老师教授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与一个拥有无数实战经验的企业高管相比,谁更能提供有益实战的知识?学生更愿意跟随谁来学习?
过去由于技术手段落后,难以达成这样的目的,但在当下已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的早期阶段,科技的发展已经使教育者角色转换成为现实。现在在微信上常常可以看到众多网络课程,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士,只要他拥有某个方面突出的技能,他都可以讲授相关的课程,以此教育和影响别人,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在翻转课堂、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
(1)从基础技能的掌握来看,教育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愿,以及领导力与创业精神;
(2)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需要超越传统学科,关注新兴的、有差异的学科,整合那些彼此割裂的学科,跨学科解决那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比如贫困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等;
(3)从教育范围来看,教育需要超越区域观念,树立全球化理念;
(4)从内容的提供来看,教育需要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其他学习内容,关注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只是从学业要求的角度来掌握课程内容。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理想的大学,聘任制也许会成为常态,任职于学校的教师,也许平时仍有自己的其他工作,他们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企业家、投资人、出版人、科学家等等,但他们可以受聘去大学讲授自己专精的领域。他们能够有效地补充大学的师资队伍,让专职老师能够更为深入地研究一些基础性学科领域,比如数学、文学、历史或者法律等专业内容。
大学也许会成为一个集成、教授多门科学、知识或技能的平台,授课式课堂将逐渐让位于翻转课堂,吸引更多多学科背景的人员加入教育行列,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和热情投入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践之中。
在这样的教育大变革中,希望母校青岛大学能够走在前列,在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作者简介:丛绿,青岛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