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周海波:安静、安心、安详

2016-09-21  点击:[]

什么是理想的好大学,这个命题作文不一定好作,每个人的理想不同,便会有不同的理想大学,对于一个努力于科学研究并且梦想登上科学顶峰的学者来说,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可能会是他理想中的好大学,而对于一个努力于机械操作、试图成为一名出色工匠的青年学子来说,可能一所上好的职业学院或专科学校就应该是他理想中的好大学。但是,如果说一座大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人们可能会找出若干与“理想”相关的指标或描述的种种理想样式。

前不久曾读到过一篇网络文章,题目大概是“德国的教育静悄悄”,文章从德国的小学说到大学,从校园说到教室,从职业教育说到全日制教育,从外部说到内部,静的校园环境,静的学生氛围,从学生到老师,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学习,以安静的心态对待教学,在安静中养成安详的内心,从而整个教育都呈现着静谧的祥和气氛。

我在这篇文章中读到了理想好大学的一种境界。

我没去过德国的大学,不知道德国教育如何静悄悄。我曾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几座大学走马观花,有些感同身受,能够体会到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什么是安静的大学校园。第一次出国,就住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的学生宿舍,这座当年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留学过的大学,在日本排名应该比较靠前,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分不清哪是大学,哪是城市道路,学校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但学校出奇的安静,既没有汽车喇叭的声音,也没有各种活动的热闹,走在校园的路上,你看到只要两个人以上,他们就会排成纵向队形前进。无论在学生餐厅吃饭,还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无论是会议室开会,还是在教室听课,都会感到身处大学的圣洁与自在。在哈佛大学,那个幽静的校园,其本身就是一首诗。在校园里,你看不到满校园里打扫卫生的保洁人员,但校园却是那样的干净,干净得你觉得自己不打扮的干净利索点儿是不好意思走进这座学校的。在这里,看到的是大片的草坪和游走于丛林间的小松鼠,行走在小路上的学生或老师,间或听到声音,那一定是树上小鸟的叫声。在美国的UCLA,我乘坐公交车直接到达学校的中心地带。在那里,参观过他们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行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到了学生们幸福的笑脸,看到了坐在舒适的图书馆里学习的学生或老师,感受到的,还是安静。在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莫斯科大学,虽然许多学校没有院墙,甚至公交车都可以从校园穿越,可是,身处校园中,感受到的仍然是安静。当然,在这些大学里,不仅仅是绿树成荫,路面整洁,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安静。回国之后,我慢慢体会,终于悟出其中一角,我觉得那种安静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就是一座学校应有的那种气象和气度。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怎样能够从容?先从安静出发,安静,宁静,沉静,安定,安心,安详,也就是说,不忘初心,回到本真,回到大学之为大学的原点,这是大学的初心。安静的校园环境,才有可能安静地办学,学生才有可能安心地学习,教师才有可能安心地教书。作为理想的好大学的一种境界,安静、安心与安详并非一日之功,那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凝聚,是一点一点养成的,一切简单的模仿与照搬可能都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与校情,但在某些方面的借鉴并适当进行改革,也未尝不能得到某些效益。

第一,净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外在的,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一个干净、安静的校园,才能容得下学生们朗朗读书声,才能安顿下学子们读书学习的身心,才能与老师们优雅的身影相配,才能构成为一种大学的境界。校园的安静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有绿树草地的相伴,可以有静静流过的小河,更需要有这样一种境界,一种校园应有的秩序。人们可能会说外国的大学文化是自由的,可能会是如此,但是,别忘了外国文化中的自由是在秩序内的自由,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学校有秩序,就会安静,学生和教师守秩序,就会安心。安静的状态,安心地做事、学习,安详的境界,大学由此而美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座大学校园的公告栏里张贴的不是学术海报,而是各种培训、辅导的海报,培训机构办到了大学校园,代替了学校教室里的课程,这是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如果大学校园里不是各路名家的学术讲座,而是招聘公司的种种招聘活动(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些公司是来招聘的还是出售广告的,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学校招聘走了多少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这样的学校与农贸市场有何区别?如果大学校园里不是老师们的身影,不是学子们读书交流的情形,而是广场舞、遛狗者,那与公园广场又有何区别?校园安静,才有可能让学生和教师减少干扰,安心于学问;校园安静才有可能安心办学,静心治学;校园安静,才能让人有安全感,才会内心安宁,安宁才有可能做到内心沉静与安详。也可以说,安静是安详的前提,安详是安静的升华,安心,是做事、学习的基础,内心安静、安详是做人的境界,内心安详才有可能尽量远离功利,让我们的身心回归精神的家园。

在大学校园,应该有诗和远方。

第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怎样才能安心学习?要有让学生安心的措施,要有管理的措施,引导的措施。这里实际上为大学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大学生逃课现象,是因为老师讲课的关系。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仅仅是靠老师的授课魅力,是很难把学生拉回教室的,必须依靠一种管理制度,一种价值导向,才有可能让学生回到教室安心学习。

记得学衡派代表人物梅光迪说过,“人性莫不喜动而恶静,乐趋乎呼嚣杂沓、万象若狂之所为,而厌平淡寂寞日常例行之事,少年尤然”。梅氏所言,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尖锐地指出了近世以来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以种种借口引导学生不安心于教室讲习,不安心于读书问学,而热衷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以致于空旷的教室安不下一颗浮躁的心。老师热情洋溢、呕心沥血的讲课,学生可以无动于衷,不如哪位活动组织者一呼而百应的轰轰烈烈。如此下去,校园如何能安静,学生如何能安心?

学生们能否安静地坐进教室,能否安心地读书学习,既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理想大学形态的一种表现。因此,当我们的莘莘学子们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者、老师就应该负责任地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大学四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还有其他的活动,那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所谓享受大学生活,就是在大学生活的每一天过的充实、丰富,有意义。我从来都认为大学生应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我们每年有两个令人艳羡的假期,都是大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良机,所以我们不是牺牲宝贵的学习时间去进行所谓的社会实践。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若干年后,当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生活时,不是我们在大街上为商家散发了多少小广告,不是送了多少外卖,而是我们读书了多少书,不是我们参加了多少热闹的种种活动,而是我们听过多少场学术报告。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是对教师积极的激发,是可以让校园安静、教师安心做学问、安心教学的必要措施。理想的大学可以并且能够给教师更多的空间,给他们更多读书思考的时间、进实验室的时间,给他们更多写作的时间,给他们更多在课堂上尽情发挥的空间。理想的好大学的境界不是让学生和老师围着指标转,不是围着考核、评估转,而是尽其所愿,尽其所能,让老师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教好学,上好课,做好学术研究,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体现其价值。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要面对学校的差异性,教学与科研的差异,文理的差异,人文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的差异,同一学科中不同的二级学科之间的差异,等等。

同样,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要尊重专业差别,尊重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自觉性给予鼓励。如果这个评价体系不是以鼓励为主,而是一定要在任课老师中找出几位老师是后百分之几,然后给予这些老师一定的处分,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就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一定要任课老师课堂上带着种种教学文档,一定要有多媒体课件,那么,我们是为了迎接检查还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每一堂课。我想起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他每次上课必定用一个青色的布袋带着一本讲义,那些讲义可能是他多少年的积累,每上一次课就会修改一次,上面贴满了不同型号不同色彩的纸片,修补、粘贴过不知多少遍,纸张上用各种不同色彩的笔勾划、改写的地方不知有多少,他上课时的声调,他的绘声绘色的叙述,时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挥,讲一些题外的东西,表现出一位老师应有自信与自得,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大学课堂的魅力,多少年之后,我仍然无法忘记他那一摞讲义。但我不知道这摞讲义放到今天,是否符合各种评估、检查的要求。

一位好老师,不仅仅在于他的教学文档多么齐全,也不在于他的每一节课是否与教学日历一致,而更在于他能否给学生以更多的启发,能否带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收获。前段时间有朋友曾提起一位在一所大学任教的师兄弟,他每次上课提一支粉笔上讲台,不带讲稿,不带教材,当然更不带其他种种教学文档。被人称之为上课时从不带讲义和课件的教书先生。这显然不符合教学检查,也有些过于简约,但他的授课却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期终考核为优秀。因为对于一位在讲台上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来说,他要讲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化为他生命中的一些重要因素,随口就来,何需还要带其他的什么东西呢。

《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代大学怎样可以“不忘初心”,我想,是否可以再细细地品味这段文字。

(作者周海波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王诚莹: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高红伟:青岛大学低成本崛起的发展模式探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