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丛红群: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2016-09-19  点击:[]

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人力、服务、信息、技术和商品跨境流动。在我国的各个时期,派遣留学生赴先进国家学习,都被认为是提高国家建设水平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新中国留学人员中不仅产生了一批的高水平教育家、科研人员、经济学者、军事人才和商业人才,还产生了一批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群体。留学活动已成为我国建设者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出国留学配套措施,在加强公派出国的同时,将支持个人自费留学加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中国当代留学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应对全球高等教育的挑战,抓住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带来的机遇,我国高校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推广。[2]

本文通过解读我校出国留学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外,同时结合我校的出国留学工作现状,力图呈现出一个能够支持师生参与留学交流活动的理想好大学。

 

一、更宽的学术文化视野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坐我对面的西班牙女孩,独自一人几乎走遍了美国,差不多的岁数,说话的语气和境界,和我们完全不同,让我懂了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船上的美国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加以引导和讲解。在地铁上白发苍苍的老人费力却又虔诚的读着书,到处都有席地而坐捧书的入神的年轻人。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张涵,英语专业,于2016年参加青岛大学美东暑期访学项目。

 

“三个月的实习工作锻炼了我独立应对事业、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对美国的企业文化、个人价值定位有了直观的认识,眼界开阔了。世界有多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梦梦,旅游管理专业,于2015年参加青岛大学赴美带薪实习项目。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雇主来说,海外留学生不仅意味着能够无障碍地与世界沟通,同时,留学生所拥有的国际视野及符合国际市场的能力也得到雇主们的青睐。高校应当努力为师生提供参加海外学习、训练、工作和志愿项目的机会,提升学生个人培养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跨境流动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合作,要体现对人员交流、知识传递、科技流动的支持,适应全球国际化进程,在不失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环境工作的人才。[3]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欧洲、北美等传统教育强国及澳洲、日本等新兴教育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对教育全球化进行回应。

我校的出国留学交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就,各渠道公派出国总人数为1115人,学生公派出国类别主要有校际交流项目、公派双学位项目、公派自费出国项目、华大基因创新班、组团访学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企业机构奖学金项目、暑期访学项目。但现仍面临诸多困难,如合作高校层次较低、项目类型单一、新项目发展缓慢、各教学单位积极性不足、对交流人员的过程支持不足等。另外,我校中留服培训基地个人自费出国项目面临教室、师资不固定,培训学生不能够享受大学统一教学资源,生源社会关系复杂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我校非统招生培训事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的出国留学工作将以学校国际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学生公派交流学校的层次与水平,理顺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对现有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拓展新项目,精简出国流程,提供更多的语言和行前培训项目,在尊重学术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全校师生对留学交流活动进行支持。

 

二、更高的交流合作平台

 

“进入陶谦教授的实验室,首先要学习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危险因素及对应措施,学习期间感触最深的是,团队根据实验环境涉及实验室特色的流程,步骤标准化。这些都是原来在国内时没有接触的,从交流中得到启发,解决科研问题”——刘霞,微生物专业研究生,赴香港中文大学交流

某人某机构的力量是渺小的,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更是如此,伟大的学术成果的出现需要有思想和行动的交流与碰撞。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了解同行的动态,在交流合作中进行创新,去解决各自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我校要支持交流人员个人的留学交流活动,就要首先注重与海外组织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交流的范围与层次,只有提高合作交流项目平台的层次,才能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校目前积极推进的学生出国留学“五个平台”之一的多层次项目平台建设正是为此目标服务。我校的多层次项目平台建设内容与目标有:(1)争取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机构支持。“十三五”期间,政府资助项目年派出学生数量有较大增长。(2)充分利用学校国际交流平台,争取省(市)政府资金支持,推进与国外友好省(市)姊妹学校的学生交流交换。“十三五”期间,交换项目年派出学生数量翻两番。(3)重点发展研究生项目,双学位项目每年增加2-3个。拓展毕业生到国外名校深造渠道,“十三五”期间,到国外继续学习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4)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特别是名校的合作;积极与驻华使(领)馆、区域组织和外国政府机构建立联系,稳妥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开拓学生出国留学渠道。到2020年,与世界名校合作学生访学项目翻两番。(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实践和参加留学交流活动,到国际组织(机构)和跨国公司实习、实践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十三五”期间,建立3-5个有重要影响的海外实习项目。(6)鼓励优秀学生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行业峰会,十三五期间,有较多学生出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7)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发展短期游学、课程研修和培训项目,开阔国际视野。到2020年,短期项目年派出学生人数超过300人。

三、更强的全过程支持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名校,体验先进的教育模式,开拓视野。但是,我们在外修读的学分无法达到学校的认定标准,从而导致学分无法认证,延长了在青大的修读年限。希望两校之间在后期有更好的合作,在学分互认的问题上有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不再有后顾之忧。”——刘阳,国际商务专业,于2012年参加青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访学项目

由于国内与国外学分体制的差异性,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交换学习课程的互认性,进而影响学分认定。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体系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高校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及海外高校合作,支持建立世界范围学历互认机制,引入国际通行的学分认定系统,保证交换学习的互认性。同时,高校应在具体操作时为交流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协议。例如参与人员、派出高校及接收高校共同制定“三方协议”,明确规定课程范围、学时及应该学分、论文指导情况等,确立每个学生的培养标准,为学生在各种不同教育环境中的连贯性提供保障。[4]

高校出国交流活动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其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应当着力促进师生的跨境交流、参与国际合作、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为达到此目的,高校需要扩展与海外合作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对师生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并保证公平性。高校应当构建留学交流活动的衔接机制,包括合作授课、合作课程模块、合作培养方案,以及双学位、多学位、联合学位的授予,保证交流活动结束后对人员所获得学分、学历进行认定。高校还应当对教职工在提高个人国际交流、与战略伙伴的合作项目中做出的努力进行肯定和表彰。同时,高校要重视对留学交流活动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优化国际化职能。

我校的学生出国留学“五个平台”建设中,包含了对学生出国交流活动的全过程支持。包括建设国内外课程衔接平台,鼓励学院开设外语培训课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开设学生出国留学必需的预备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院探索与国外高校合作、修订完善学分认定办法、利用全球优质网络教育资源、邀请海外名师来校举办国际暑期课堂;搭建便捷服务平台,建立全校学生出国留学数据信息系统、为学生做好行前培训、为学生提供文书、签证和出行服务;打造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优质出国培训服务、与地方单位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创建安全管理平台,做到出国交流全程监管,保证留学项目真实安全、项目收费合理合法。

四、更优的教学课程质量

 

“目前学校配置的各种资源和制度是为了让其父母满意,而不是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Michael,青岛大学外籍教师

一个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该项目是否能提供高品质的课程。留学交流的课程,应当广泛涉及各个学科,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调整,力求站在学术前沿,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5]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高校应当着力保证出国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打造非制度文化氛围,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教学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课程质量;通过参与相应的国际交流项目,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建设和合作项目建设水平。

作为处于我校国际交流最前沿的出国留学教育工作,理应作为我校国际化建设中的主要推进力量,为我校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课程和课程体系做出贡献。为了建设国内外课程衔接平台,我校必须注重与海外高校合作课程的开发。完善合作课程的过程实际是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同时,新项目设立也需要高校更加关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在体现课程设置前沿性的同时保证了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加强与海外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发挥各自优势,我校可与合作高校共同建立一批世界一流水准的课程,提高我校国际化教学水平,增强影响力。

总结

当前我校正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激励考核机制等全方位的管理与措施,加快留学交流活动的实施。力争到2017年,建成对外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出国留学学生数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到2020年,建成省内、国内知名的出国留学服务机构,打造出国留学服务品牌。实现学生出国留学数量比2015年翻两番,部分专业学生出国留学比例超过40%,出国留学项目涵盖所有学科。出国继续深造学生比例大幅提升,与世界名校(QS排名前500)合作学生出国留学项目超过20个。

我校要成为支持学生出国留学梦想的理想大学,要求决策者应该有开放意识、大胆决策,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各部门应有全局观念,互相支持合作,为交流人员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相关便利;要求教学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要求相关部门善于利用所在地区的环境和条件,拓宽留学交流学生的招收渠道。全校上下将出国交流活动作为国际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共同为我校的出国留学活动的常态化和高水平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希, 苗丹国. 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J]. 东南亚研究, 2010(1):79-87.

[2]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7):1-6.

[3]Altbach P G, Teichler U.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xchanges in a Globalized University[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1, 5(1):5-25.

[4]彭锦. 伊拉斯谟项目对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启示[J]. 教育界, 2013(19).

 

          (作者丛红群为青岛大学出国留学教育中心主任)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高红伟:青岛大学低成本崛起的发展模式探索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陈宇:情怀与自得其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