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脚下,黄海岸边,美丽的母校,留下了我们生命途中最为难忘的青春回忆。那座碧海蓝天间的校园、那些“恰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所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生活本领,更是一份心灵的蜕变与成熟,是一段真实而朴素的生命旅程。如今,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然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则像一盏盏小桔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持续地发光、散热,以一份原初的爱持续激发我们前行的正能量。
遥想那1999年,远出乡关,客旅京华,如梭而逝的岁月,烟云熙攘的京华,都在悄然稀释我身上的“青大气息”,但却未曾改变过记忆深处只属于一座大学的情感执着。校友情也可称为故园情,因为大家有着同一座青春的故乡、灵魂的故里。“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作为母校远游的学子,无时无刻不在和母校同频共振,与母校共同呼吸,关于理想的好大学,我首先想到的要有一个好的校友组织,关于理想的校友组织,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在移动互联网“海内亦咫尺、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校友已经成为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校友与母校的关系被骤然拉近,调动校友的参与激情、提升校友的参与度成为建设一个好大学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美国大学的校友会还是欧洲大学的校友组织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不谦虚的说,得校友者得天下,学校教育不仅需要校友的多元参与,学校发展的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更需要资深校友的深度参与,这是母校最大的富矿,更是未来各个学校之间发展速度差异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古人云:“凡力,聚则厚,分则薄”。在这个需要专业化团队为核心凝聚各种资源以成合力的时代,参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指引,以“构建具有公共价值且兼容并蓄的校友精神共同体”为使命,把握时代脉搏,实现母校与学生同频共振,与校友能量贯通,逐步形成一套系统严密、结构完整、运行通畅、保障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才能共圆“青大梦”、“中国梦”。
关于构建理想的校友组织建设,建议从今年开始,深入开展以“构建思想价值体系、组织运行体系、资源融合体系、文化传播体系与合作发展体系”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校友组织体系,更加务实地推进校友成长、回馈母校发展,
一、以汇聚正能量为着力点,注重思想引领,构建导向明确、层次分明的思想价值体系。
校友组织作为以校友亲情为纽带而形成的精神熔炉,是以汇聚感情、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正能量组合体,是校友共建精神家园的根基。若每个校友都能因母校而心有所寄,“修齐治平”的正能量自然不断被激发,并能持续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形成思想价值体系。思想是“点石成金”的法宝。为持续聚合校友资源,让各界校友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校友组织应高举旗帜,形成以使命、宗旨、功能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思想价值体系,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基础,以“为自己的心灵埋单”为精神支点的整合团队哲学。
使命: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基础兼容并蓄的校友团队;
宗旨:联络情谊,共享知识,协同发展,报效青大;
功能:校友共同发展的孵化器和推进器,校友资源良性对接融合的转化器,校友共建共享共进的精神共同体(“三器一体”)。
二是形成核心工作理念。理念是实践的思想。要以“小核心、大网络”的先进社团管理观念为指引,兼容并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注重实效、持续提升”的工作理念;在形成章程时,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领导力和参与性;在具体任务落实中,注重志愿参与,突出校友团结协作、亲情交流;在效果评估上,注重校友满意,突出服务型组织建设,实现校友组织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跨越,让校友在正能量互通、互动、互溶的状态下,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的愿景。
二、以强化机构建设为基础,注重制度建设,构建动力强劲、运转有序的组织运行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机构的长期、持续性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人”,而应是所有成员共识基础之上的“约定俗成”。青大是我们成长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基,如何在胼手砥足、殚精竭虑付出的同时,实现组织运行的制度化、规则化,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坚强、民主、科学的领导集体,是校友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在现有的组织基础上,校友组织要继续以现代社团管理经验为借鉴,广纳博取,完善以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会长团和秘书处为核心的现代组织架构,建立以决策、执行、监督为核心的“三权分立”机制,形成一系列高效、简洁、合理的具体运行制度,实现领导体系的协调运转,力争让老一辈校友们的殷殷关怀、亲切指导与青年校友们的创先争优、积极进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校友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是形成高效执行的运行体系。校友组织要继续优化“开放、竞争、流动、协作”的工作体制,在决策制定后,由职能部门或志愿者负责执行,并提供必要保障,尽量实现权责一致。要采取项目负责制,制定扁平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持续调动大家的积极参与意识。力求以校友组织为枢纽,以最大限度的民主参与,实现组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共建、共享与共有,让每一位校友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主人翁的使命意识,使得校友组织的建设呈现出“精英荟萃、多元协作”的欣欣向荣局面。
三、以对接转化为抓手,注重校友互动,构建共享知识、促进发展的资源融合体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资源经对接融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校友组织应立足于“三器一体”的功能定位,充分运用校友之间的比较优势,以项目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实现项目推进、资源转化与人才培养的“三轮驱动”,从推动智力资源的对接融合到促进政策与产业互动,都应强化构建资源融合转化体系,以实现各类资源的和谐互动。
一是以推动“校友·学子计划”为契机,建立面向青大学子的多元服务体系,帮助青大学子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校友共同发展的孵化器”的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发展的竞争本质上是智力资源的竞争。为真正用好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让各地来的学子能心有所安,且能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建议成立“校友·学子计划”专业委员会,以“生活帮扶、学习指导、成长规划”为目标组织开展活动。为将爱心传递到全国,实现人才培养的能量贯通,校友组织可定期组织受资助的优秀青年学子,与母校需要帮助的学生结成“大朋友”,通过信件、电话等多种方式构筑常态沟通机制,以期构建有助于学校发展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二是以推动建立“浮山读书会”为契机,建立面向校友的多元服务体系,发挥“校友共同发展的推进器”的功能。产官学媒等精英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激发校友的正能量可牵引国家的健康发展。建议以四力(能力、潜力、影响力、魅力)为标准,团结各地优秀校友,尝试构建“浮山读书会”,将其建设成为校友组织的精英组织。探索成立工作委员会,开展成员的遴选、面试、监督、评价工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构建校友会“校友·访学计划”,让学有余力的优秀校友可以到青大或相关高校做访问学者,形成校友人才“池子”,在此基础上,以读书会成员为牵引,做好校友的团结,分批分期与各地及各院(系)校友会相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在俱乐部内部,根据参与校友的类别,对大家进行有机分配,按照条块、兴趣等情况,分设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建立常态沟通机制,以读书会、座谈会、游学等方式,实现老中青校友能量的贯通,力争让大家心有所归,身有所安。
三是以推动公益性项目为契机,切实发挥校友精英的引领作用,探索构建以“引资、引智、引策”为核心的“三引”发展战略,发挥“政经资源良性对接融合的转化器”的功能。校友组织要切实围绕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公益性项目为牵引,通过校友之间的相互支持,运用好各类良性资源,实现校友组织、母校、国家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项目推动来实现报效母校。比如,开展“三引”战略:“引资”包括吸引国内外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吸引国内外投资型基金、私募、风险投资或天使基金、对校友企业开展上市引导等支持;“引策”包括构建校友企业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对有条件争取国家级政府资金的企业项目强化资金扶持、做好政策性项目的申报;“引智”包括筹建政经在京智库、帮助校友企业实现与各类良性资源的对接,力争形成以校友项目推进、校友资源汇集与政经人才培养的“三轮驱动”。
四、以强化文化认同为归宿,注重精神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传播体系。
校友感情是纽带,是建立在亲情认同基础上的深厚共识。唯有以文化来感召人,让大家真切感知到自己作为校友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人翁和受益人地位,才能实现校友情谊的可持续汇聚。建议校友组织以文化建设为牵引,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建设“校友共建共享共进的精神共同体”。
一是以微信平台构建文化阵地。校友情以文化为根基。建议校友组织与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深度合作,以贯通古今中外之大视野,汇集校友文化精英,加强对母校及校友文化的发掘、提炼和推广,与青大校报等刊物开展合作。微信平台的内容可包括新闻微播、政经分析、名人访谈、校友发展等栏目,加强对学校的宣传,展现青大老中青生命力,力争成为校友了解世情、国情和学校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是以网站建设精神家园。信息化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们沟通的即时性和时间的碎片化。为克服大家的交流障碍,充分尊重校友渴望团结的心理诉求,建议优化校友网站,尝试搭建“青大校友一家亲”网络互动平台,多视角展示校友动态信息,吸引校友参与校友会工作。建议以北京、上海等校友会为枢纽,配合学校做好青大“好声音”的宣传推广。
五、以共同治理为支撑,注重共建共享共进,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合作发展体系。
根深才能叶茂。校友组织唯有高举公益旗帜,充分利用多方支持才能汇聚正能量,才能健康成长。建议继续秉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路,深入践行“各参与方创造价值”的思想,加大对各类正能量的整合贯通力度,实现校友的共建、共享、共进。
一是与智库实现联动。运用好校友的丰富智力资源是共同成长的捷径。建议团结优秀校友在学校建立各类智库,以校友会的平台及时宣传、推介有公益和研究价值的项目,实现大家的资源共享。建议经常举行读书会和游学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校友沙龙,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对校友提供免费培训,实现校友会活动与校友们的无缝衔接。
二是与相关组织合作。与相关社会组织等开展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与北大校友会、清华校友会、浙大校友会等相对成熟的校友会之间的日常交流,使得校友组织真正成为校友信息的集散地,合作的生长点、前进的推进器、精神的共同体。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伟大时代。伟大属于每个中国人、需要每个青大人去倾情付出、共同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思想价值体系为根本、组织运行体系为保障、资源融合体系为核心、文化传播体系为关键、合作发展体系为支撑的发展体系。校友组织要着力于在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贯通校友凝聚共识;二是构建统一战线促进团结;三是深入抓好创造性落实。
共识是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能量之链。无论是“为心灵埋单”价值观形成,还是校友组织与学校协作发展的“同频共振”,都是老中青校友们所形成的价值合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要认识到校友组织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用动力和平衡有机结合的观点去优化运行机制,激励更多精英校友的建设性参与。
团结是班级前进路上的空气和水。校友组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过程,我们需要强化团结的骨骼,与多元化形成有效互动。我们应着力建立更大范围内的统一战线,以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开发每个校友的智力潜力,激发每个人的灵性力量,推动校友走向群体的自我组织化以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得校友会真正焕发青春活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抓落实的重要性。首先要“全面”,力戒“选择性落实”或者“片面化落实”;其次要“落到实处”,力戒“口头化落实”;三是要真正“着力抓好”,力戒“蜻蜓点水式落实”。“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面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布局,校友组织应加大创先争优力度,以创新来释放深藏于校友内部的生产力,以创新来改变公共意识缺乏的先天不足,以我们共同怀揣的“青大梦”来推动校友们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梦”。
(冯全普:青岛大学法学学士(1995-199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1999-2002),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法学博士(2002-2006,其中2003年-2005年,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博士后期课程),目前任职于北京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