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焦绪霞:大学人文教育与文化重建

2016-08-29  点击:[]

摘要: 回归本民族古老的智慧传统,向圣贤请教。找到文化之根,回到根的教育,人就有了灵魂,否则就是失魂落魄!大学人文教育要接续民族文化传统,并在教育思想中真正尊重其精神价值;接续人类智慧传统,汲取一切促使人性趋于完善的精神力量,并有一个可以“一以贯之”的“道”。

 

 一个大学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据我所知,我校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做了不少工作,引导了人文精神某些方面的建设。浮山书院班班主任卢文丽老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来推动一个大学的人文讲堂活动的开展。例如邀请著名礼学专家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来青大讲座,青大剧院里座无虚席,同学们以及各位来宾共同享受了一次文化盛宴。这样熏陶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真正的“人”。同样的,青大浮山讲堂也开展得不错,记得去听过商学院葛树荣老师的讲座,内容是稻盛和夫的哲学,受益匪浅。彭林老师与葛树荣老师皆对古老的中国文化充满敬意。也即是说我们的方向非常明确:回归本民族古老的智慧传统,向圣贤请教。因为找到了文化之根,回到根的教育,人就有了灵魂,否则就是失魂落魄!

在大学里到处可见这种失魂落魄的景象。在这个曾经被称为象牙塔的地方,你会看到大白天教室里亮着灯、晚上的长明灯、桌洞里的垃圾、食堂废水桶里随意倒掉的饭菜以及上课时无精打采的学生。从这些现象看,我们的教育已经出问题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已经无人知晓,少有遵循。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多学生则相反,学了不少知识,可是没有用于自我修身。

    世界著名的理工类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门必修的人文课程叫《人的宗教》,课程介绍世界十大宗教,其中包括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学派,并且占了很重要的篇幅。台湾高中有必修课《国学基本教材》则把学习“四书”作为核心内容。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中学没有类似核心课程,我们当下的大学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其地位也十分尴尬。多年以前全国流行去掉大学语文,于是大学语文退败得稀里哗啦。争取全面恢复的努力还在路上。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与曾经的语文教育讨论有密切关系:一派认为,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另一派则认为塑造人的灵魂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缺乏对教育“应然价值”的追问,而是陷入了功利的空洞,缺乏高远的教育理想。如果语文教育缺乏对根本价值的追寻,不愿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势必会导致教育中应有的“德性”之要义被遮蔽,甚至被抛弃。对此,大学人文教育必须承担使命与责任,拓宽人文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文化传承。

一、“传道”——人文课程的使命与责任

    《易经·贲卦·象传》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塑成学生的品格,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化成”。在此,教师这个概念应指涉所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士:一线教师、课程的设计者和教育管理者。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者共同配合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教之育之”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已经抛弃了从前的价值趋向,这个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学教育理想,而自从经学衰微之后,语文教育出现“价值论”的缺失。教师无法为学生们指出一种恒久的价值标准竟是一个至今仍然无法改变的残酷事实!虽然,多年前在语文基础教育界很是流行的“教师专业化”调子中,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课堂要传达人生之道,传道是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根本所在,但又感到手足无措,于是便采取了折中的做法,即:“尽管教师无法为学生们指出一种恒久的价值标准,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索的氛围和背景。” 这是基础语文教育界一位非常有名的实践者所作的努力。这就暴露了语文教育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语文教育是否要传道?传什么“道”?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语文教育永远无法到达教育理想的彼岸。在传统文化热的今天,我们似乎可以考虑一下大学人文教育与古圣先贤的关系了。

多年以前,语文教育界对韩愈《师说》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职能提出质疑和挑战,进而反对这种“制约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要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解读恐怕还有待商榷。其实,仅仅就“传道”这一点上而言,韩愈所谓的“教师”职能早已在经学退出历史舞台时就被解构。因为,那时经师儒士已经不再为 “人生价值”的传授者和生命的引导者。韩愈所说的“道”应指一种关乎宇宙人生的最高理解 ,与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念,即“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并不等值。其中的“理性信念”虽然重要,但这个“理性信念”的具体内涵或者它的真谛至今还缺乏明确的表述。所以,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缺乏对教育“应然价值”的追问。“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同样,教师的“传道”职责是不可须臾离弃的,它使教育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与其他民族相比,汉族失去了其固有的信仰。大多数学生不读经典,不知道《四书》,更不知《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认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如日月光辉一样崇高的德性得以彰显,象商汤《盘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澡雪其精神,从而使灵魂达于至善。但这种灵魂教育的声音已经渐行渐弱。大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废科举之后一百年来经师群体的隐没从根本上导致传统的神圣教化理想的缺席。民间立场变成阐释古代经典的主要风格,如果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与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让受教育者如日月光辉一样崇高的德性得以彰显,如何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二、人文教育之道的追寻

(一) 接续民族文化传统

今天,随着民间读经运动兴起、传统文化热,带来了孔子精神的渐趋回归。国家层面也通过领袖人物的历次讲话精神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习近平主席视察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时曾说,有两本书,他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分别为杨朝明教授的《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这释放了一个对传统文化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信号,即:孔子要回来,而且借助国家力量的推动。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首先是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很强烈的声音在跟随国家导向。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

 

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民族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民族语言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择其要者,即民族语言里包含着信仰、历代相传的对宇宙人生的理解等,总之,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就向民族精神文化的宝库里去努力寻求。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里,有我们民族的信仰、见解和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具体而言,可以认为是《管子》所谓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可以是“五常”之“仁、义、礼、智、信”;可以是中华十大义理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所以,承载了中华民族历代精神成果的经典的学习与阐释宜为今天大学人文教育不可不考虑的理想归宿。

人文教育必须尊重继承和回归中华人文的优秀传统,那么作为人文教育一大分支的语文教育当然也要遵循这一精神。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而儒家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孔孟荀之精义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是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台湾《国学基本教材》第七页,李鎏等著,新华出版社,2008。)荀子则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要把人培养成这样的人,语文教育责任重大。我们曾经在传统之中,就请思考理性回归传统。乌申斯基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传统给语文教育以丰厚的土壤,回归传统,重建经典,仍然钟情于古老文化传统的学者在不断努力,这些年艰苦卓绝的实验和努力奋斗相信会在更多合力的作用下,结出硕果。青岛大学众多的人文课程选修课的开设被证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对古老的传统有了解的热情,相信课程对他们的人生会有所助益。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么我们又何须外求?如果要求,也就是向道即“仁”的努力回归。这个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此,需要对这句格言作重新解释。今人往往断章取义,只引前半部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而这个“任”可以被赋予多种涵义。而曾子的解释具体规定了士的“重任”,即“仁以为己任”。“仁”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可以说是与基督教的“爱”相比拟的宗教理想。断章取义使这个“任”被抽离了古代精神的内核,即“仁”的最高规定性,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价值。在思想驳杂的当代,我们需要兼容并包,但依然需要寻求一个“一以贯之”的“道”,不应该让那个“任”抽象化。有了这个“道”,教育者就有了定力。传统经典教育的缺失使中国青年成了人文精神残缺的一代。而儒家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智慧传统”却营养了中国以外的东亚社会文化,它也足以和应该为中国现代教育的灵魂塑造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根本的价值支持。所幸我们现在仿佛已经找回了传统,并象一场文化秀一样,把经典摊得到处都是。当然,除了儒家精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还有“释、道”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精神,皆流浸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为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关于宗教与信仰。理论界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从社会历史研究的角度,企图证明,儒家作为国家宗教在历史上对国家政治秩序和国民信仰的至高意义,以及对当今国家政治和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姚新中《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与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对儒家宗教品格的重新认定可以说明,学者在呼唤这一民族古老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寻找一种可能被认同的教育理想。当然,今天在儒学界对儒教提倡者蒋庆的讨论非常热烈,一般学者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提倡儒教正是深刻伤害了儒学的发展。这些讨论对当今大学教育具有极大启示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理想的大学即在重大领域中不孤立于潮流之外,参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以引导大学的发展方向。钱理群先生早就呼吁:“让我们的教育从极端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语文教育者的确“任重而道远”。

(二)书院与寺院—灵魂的栖息地

    今天大量的书院兴起,在民国废除尊孔读经之后百年教育对儒教经典的摈弃后,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书院里每天给孔老夫子行礼的孩子可望成为未来的君子和真正的淑女。作为比较,这里引证藏族地区寺院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量恢复来说明寺院与书院的文化意义。

有文章认为,当时藏区教育存在着二元结构:现代学校教育与寺院学校教育。汉语文的普遍开设使“学校教育与汉族地区的学校无太大差别,传统文化被冲淡,……学生学无所得。”一些青少年从学校流失,进入寺院学习。事实证明,目前“现代学校教育还无力完全替代寺院教育”。因此:“藏族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教育之二元结构……应引起教育界和宗教理论界的反省和检讨。检讨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基本观念。”与去往神山漫漫长路上不断叩首的朝圣者相比,汉族青年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难度代表着因为长期忽视经典教育而造成的进退失据的心灵境况。而藏传佛教依然保持着它的荣耀,因为寺院学校“把藏民族文化的传承置于优先地位”[14],从而最符合信仰者的精神需要。语文教育由于关乎人的灵魂,更应重视此问题的理解。

在我们的大学里,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宜大力继承。藏民族文化经典凭借寺院这一形式得以顽强地传承,而儒家文化已经长期失去了它的神坛。曾经让儒家士人的灵魂得以栖息的书院、孔庙早已淹没在一片苍茫雾霭之中,只剩下一曲凄凉的挽歌。书院中,“学生们往往是择师而从,来去自由,课题讲学更主张师生讨论、问难论辨,这些均表现出书院继承了中国传统私学学术独立、自由讲学的精神。”一个理想的好大学也应传承古代书院的这种教育精神。所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几十年来的苦心经营,以承传古老经典文化“复兴国学”为特色的各种书院也渐次创办起来,实为教育的幸事。

(三)接续人类智慧传统

以上以汉族与藏族语文教育为例讨论了语文教育及整个教育与本民族的智慧传统的关系,作为辅助,学者还把目光转向一切人类智慧传统。《中庸》有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搞清楚,而博学处于首位。人类智慧传统是人性趋于完善的精神力量。《人的宗教》把世界各大宗教称为“人类智慧传统”。作者对儒家传统怀着崇敬与虔诚,同时又绍介其他东西方的智慧传统,愿借这一立场,促成对所有人类智慧传统的同情与理解。引苏默切尔的话说:“我们需要请教人类的智慧传统,并从那里得到益处”。“需要请教”者应包括一切人,现代学术分工更要求所有的受学者,无论文理必须回到人类智慧传统。

 

今天的文化重建还有漫漫长路,文化重建的实践首先应呈现在教育上。前不久,国内著名学者聚会商讨设立儒学为一级学科的声音也十分引人注目。2016年3月28日,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形成了《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也比较抢眼。认为:20世纪以来的近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面临重大危机。尤其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语文教育不仅负有引领学生进入人文世界及拓展心灵空间之责任,更应秉承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为培养民族精英、塑造健全人格、涵养人文情怀、坚守价值理性、传承中华文明等愿景,提供为语文教育所独有的那份优雅与超越。涵养出一个“大我”的人格与精神。这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要义。中华书局经典推广中心、同济大学以及各书院等纷纷参与并发声。一个理想的好大学当然要关注人文领域的这些声音,并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人文教育。

 

(作者焦绪霞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师,青岛市国学学会理事,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讲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市南区等社区教育讲师团讲师)

 

 

 

上一条:冯全普:理想的好大学要有卓越的校友组织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赵连章:学生满意度高、教师有尊严、管理服务科学到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