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井文豪: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软环境

2016-08-26  点击:[]

最近学校正在开展什么是理想的好大学,如何把青岛大学建成理想好大学的讨论。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和建议,本人作为一名青大退休教师对此也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什么是理想的好大学,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如从学校领导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来谈。如果从大学发展目标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最为理想的好大学,也就是近年来,为把我国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国务院所规划和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当然,一流大学是相比较而言的,按区域和学校的实力划分,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之外,还应该有国内一流大学,省内一流大学等多个层次。

理想的好大学有许多特征,如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等等。我认为理想的好大学根本性特征是三个,即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校软环境。抓住了这三个根本性特征,就抓住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一流的学科。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高校要想得到永续发展,就必须找到永续发展的制高点。自世界上产生第一所大学以来,凡是得到永续发展并得到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发展的原因和制高点首先就是因为它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天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因此,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学科都成为一流学科才能建成一流大学,从上面的案例可看出,至少有一两个学科成为顶尖的学科,才有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可见,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学科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起始源头。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学科专业的质量水平不仅成为一所大学水平的根本性标志,也是大学所在地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建设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极其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同时,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和成果的滞后性等都增添了它在实际工作中的难度。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坚持以下两条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打破各学科间的均衡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学科齐头并进,显然力不从心,难以建成一流学科。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入到重点学科领域或有潜力的学科领域中,重点突破,带动全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一流学科的建设。为此,就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一流学科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提供相关支撑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措施,形成有利于一流学科建设的管理“特区”,在人员薪酬、博士生招生名额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二是既坚持国际通用标准,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只有坚持国际通用的评价准则,才能便于和国际接轨,建成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同时,也只有坚持好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流的教师

一流大学需要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持保障服务队伍。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大学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必然在竞争中取胜。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能否建成一流的好大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那些富于激情和敬业精神的教师。

一流学科建设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学科;而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处在人才培养链上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都主要依靠广大教师来完成。同样大量的科研成果也无不都是由广大教师通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一流大学建设要依靠广大教师,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批非常著名的教授和大师,这是学校的根本,如果没有著名的教授和大师,没有哪个学生会到你这个大学来。这批教授和大师能够做出很多研究工作,能够对国家甚至对世界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吸引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又能够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这是理想的好大学的标志。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大师所在的学科是这所大学的品牌。一个优秀的学科,是因为有一流的大师,否则就像一群无头的雁,漫无目的地乱撞。总之,大师是大学里的学科带头人,而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田长霖先生在在谈到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现象时认为: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位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科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位大师,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

虽然一流学科是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但一流的学科起初还是靠学科带头人与其梯队建立起来的。一旦学科冒尖,其良性循环就成为必然。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那里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得主达21人。我国许多大学院士的成长,就遵循了“大师学科学术”的良性循环效应。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化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机械学科,中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材料学科等以上列举的是理工科的例子,文科同样也是如此,如早年的清华大学文科就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朱自清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著名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主要是中文、历史两系名师如林。中文系就有冯沅君、陆侃如、高亨等五位著名教授,历史系则有杨向奎、童书业等八位著名教授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大师,而且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任何高校从办学到办好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最关键的问题是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当然也就建不成一流大学。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坚持好以下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二是实行教授治校,通过健全和完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三是切实实行教师分类发展道路:即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的分类发展道路,让合适的人才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使各类教师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共同为建设一流大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一流的软环境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等软环境。原北大校长许智宏曾经说过: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他认为,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因此,除上述一流大学的两个根本性特征之外,一流的学校软环境也是一流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特征。

大学软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治校理念、学术氛围、团结合作等无形的精神内涵,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指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软环境因素主导着大学形象的树立、功能的发挥从而决定着大学的发展

软环境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决定和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质量的社会、人文气氛等因素的综合。软环境建设是高校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可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发挥大学的整体功能提高大学的学府品位。它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存危机的重要手段和途同时更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环境是高校竞争中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硬件条件上,而且还表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民主、宽容的科学精神理性的批判精神有容乃大的平等包容和止于至善的探索精神等软环境上。大学无论办学特色、质量或效益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软环境建设。因此,加强软环境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举措

加强高校一流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二是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管理模式;三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求真创新的学术环境;四是团结祥和的校园风貌,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以上我们分析了一流大学的三个根本性特征,这三个根本性特征是一流大学的根本性标志,它决定并派生着其他一些特征,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在当前高校的竞争中,青岛大学只有紧紧围绕一流大学这三个根本性特征,万众一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才能抓住山东省“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6所左右省属高校和20个左右优势学科,争创国内一流的机遇推动青岛大学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孙源灏:《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和设想》,《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1月下期。

   ,③ 胡弼成等:《整体素质观: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

④ 郭同文:《理想好大学的关键和标志》,《青大政策研究》2016-7-18.

 ⑤ 《山东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重点扶持6所省属高校 》,齐鲁网2016- 6-23

 

(作者井文豪为青岛大学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2014年退休。)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高鹏翔:关键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李劲华:我眼中的好大学——从我的学生和教师经历看大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