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否则就不称其为大学,所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好大学关键是能否承担优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重任。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能力是衡量理想好大学重要指标,优质生源的本科生又是高水平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重要基础。社会上普遍按照大学招收的本科生质量判断大学的社会地位,如果大学本身也是这样评判自己的,那是自欺欺人,很危险的信号。大学应该按照人才培养质量能力评判相关学科学院的业绩,及他的社会地位。一所大学更重要的是看你的人才培养能力,培养能力的评判标准是培养质量和生源质量是否吻合,结论是培养质量提高了还是弱化了。极高的生源质量没有演变成更高素质的毕业生,他的培养能力一定是失败的。
如果一所大学忽略了本科生的培养,一味追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那是本末倒置,是没有根基的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研究生的培养之上,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又和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位置相一致。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决定研究生培养能力,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又是大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就不可能具备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能力,如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没有对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一定是没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一所大学脱离人才培养一味追求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位置一定不是理想的好大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对本科生培养的贡献度也是评判本科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
理想是相对的,吻合了特定群体的欲望就是理想的好大学,人的欲望又是变化的,对理想大学的要求也是变化,所以一所理想的好大学未必制定远大的目标,只要脚踏实地满足欲望不断变化的师生就一定是一所能够不断进取的理想好大学。
每年新生入学,带着美好憧憬,极高的期望值与现实值是否吻合,他们入学理想和毕业后结果是否吻合,这个吻合度决定这所大学是不是他们理想的好大学。一些年轻人来到一所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或提高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如果他们主动降低标准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如果是提高标准那一定是他理想的好大学,因为大学能够满足他的发展欲望,期望值与现实值相吻合。学生的满意度更主要来自于大学的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一所理想的大学一定要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不要让那些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以及高校身份的设定和暗示,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的气氛,导致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学生的生命力,唤醒学生的价值观,唤醒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作为理想好大学的老师和管理工作者,就要引领每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度过大学时光,塑造价值,成就自我。
(作者高鹏翔为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