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李劲华:我眼中的好大学——从我的学生和教师经历看大学

2016-08-23  点击:[]

如果让我再从高考开始,自由地选择大学,现在的我可能还如几十年前一样,不完全清楚未来是什么、要干什么。我想从我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说起。

一、答疑制

我上大学的时候,每栋学生宿舍楼都有几个空的房间留给学生们专用,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每天固定的答疑时间。每位任课老师每周都有一、两次的固定答疑时间。小小的答疑室里或是学生们拿着课本、笔记本安静地与老师交流,端看老师在纸上、小黑板上的演算,或是几个学生围住老师、七嘴八舌,或与老师辩论、或是同学间相互争辩,有时,答疑室里也有学生们自己在讨论问题。后来,我到欧洲读博士,这期间再次体验了答疑制度。形式不同,内容不变:答疑或者教室内、或在老师的办公室,依旧是公布的固定答疑时间,就像公布的上课时间一样。由于只有教授才能上理论课、重要的学位学分课,所以,教授的答疑时间很有限,助教承担了主要的答疑任务。

答疑也可以在课间,简单、快速的问答。但是,有专门答疑时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消化吸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或许没有理解教材、或许没有理解老师的思路、或许因为走神没有听明白,都可以通过答疑的方式尽快深入的理解问题。也许学生的智商有差异,还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就可以保留颜面地向老师讨教、与有思路的老师探讨。从教师的角度看,也许课后我有预约,也许我一时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课后专门的答疑,稍微有点时间与学生的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学生直白、单纯、甚至看起来鲁莽的问题,也许会给我带来新的研究课题。释惑答疑,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即使在MOOC时代,也不可缺失。教学相长,不能没有学的质疑。

二、助教制

刚到青岛大学时,学院也有欧洲大学的助教制,感觉极其自然。从学生的角度看,助教制很受欢迎。助教和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基本上没有代沟,不存在交流障碍。助教的时间充沛,和助教可以从不同角度的讨论、理解课程中的问题,深浅自如;也许不能加入教授的高水平研究小组,但有希望加入有能力的助教组织的本科生科研兴趣组;而且,也可以从大学新锐得到其它方面的信息——如专业发展、社会需求、职业规划。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也希望有助教制。年轻时,我希望有师傅尽快带我跨过教学门槛,就像博士导师带我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我有能力、有愿望成为大学合格的教师,也许要成为教育专家,但我毕竟年轻、缺乏经验,需要指导、不断实践、减少弯路、快速进步。同时,也可以加入教授的科研团队,尽快地开展合作研究。作为教授,我希望有年轻教师担任助教,为我分担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批改作业、答疑释惑、组织研讨、指导实践,以便我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承担更大、更重的责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当然,培养研究生和培养青年教师也是一个教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工具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青年教师的长处应该得以发挥。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同岗位的人各尽其能、各尽其职,是最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人员管理。

三、学分制、学业导师制

从学分制的角度看,我们的教学落后了若干个十年。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肯定不希望一进入大学,在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被决定了未来的40年、甚至终生!他们毕竟年轻,希望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也许在报考学校时没人能告知他经济学、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真正含义,他也不知道计算机的知识和职业还有那么大的差距,更不知道要学习哪些课程才能获得他所希望的专业知识和学位。学分制恰恰给了学生机会,可以弥补自己的缺憾。但是,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如此多的机会、如此多的诱惑,学生自然希望有人给予指点,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未来、面对选择,让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科学方法、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不是一个固定的系统,不是华山一条路,即使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而提供给学生多样性的选择则需要更多教师的参与和奉献。学分制也给了年轻教师展现、践行、挑战的机会和场所。作为一个有一些不同阅历的教授,我希望作为学业导师,以足够的耐心、阅历和知识给学生们专业方面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帮助他们选择专业、选择课程、设计自己的学习线路和发展途径。我希望与学生们分享一些经历、教训和思考,让学生们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纷繁多样的未来。我希望,未来当学生们回想母校的时候,记住的不仅仅是可能已经落后的知识和逐渐失去色彩的楼宇,希望他们记住的是大学给了他们提高自我、热爱生活、改变未来的起点。

 

(作者李劲华为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井文豪: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软环境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马斗成:理想大学的节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