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等教育的滑坡,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亟待改观。试陈一二,求教于大方之家。
校园里,大学生们穿梭于各色课堂的脚步匆匆,却并不欢快。
如今大学生课堂学习学时多,课堂教学又集中在前三年,白天、晚上课程表密密麻麻,很多同学的学习节奏就是整天疲于奔波在大小教室——课堂内少有悉心听讲、积极论辩的生动活泼场面,课堂外也少有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有的多是面对教材、黑板和教师的一脸茫然,很多同学课上甚至与任课教师相互无视,一味“沉浸”于自我世界。
多数教师大量时间站在三尺讲台,即便课程讲授多年,教学却未必顺畅。
较多的教学工作量要求使很多教师大量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挤占了教研、科研和进修时间,甚至没有了辅导学生时间——致使教学缺少了学科前沿动态的支撑,缺少了教师科研心得的反哺,缺少了师生之间互动共进的环节,更缺少了教书育人的切实成效。
前此大学校园师生的无序节奏,若任其发展,势将形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生态:教师开课多,教学工作量大,难能保证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功能自然不能很好实现。其结果,导致大面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糟糕局面。很多教师已深受其苦:长期面对学生厌学,教师们教学热情会渐渐削减,甚至怀疑起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尊严被一点点消解。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饱受诟病,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这种无序节奏与多数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太过“丰满”有关。
青岛大学一些专业毕业学分要求接近200,多数超过170。据悉,华中师范大学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后的培养方案是:非师范专业课程总学分不超过130,师范专业的课程总学分为140左右。16个学时一个学分,讲授课每2个学时配备1个学分的指导学时,折算进总学分。教师加强辅导、指导,都计算课时,学生计算学时。宗旨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实现以学生为主;同时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适当解放出来,得暇专意科研,进而提升教学品质。北京大学要求各个专业毕业、获得学位的学分为130—140学分(视具体专业可能有小的不同)。南京大学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毕业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左右。
据域外朋友提供信息,在学分制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美国,取得四年制(可以延期)本科学位,一般需要修读完120至128个学分,每个学分意味着15-16小时的课时。但120至128个学分不一定都要在大学完成,美国有大学预修课程,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指定一些可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高中生可以选修,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AP课程共有三十多门,一门AP课程约可抵3到6个大学学分。在加拿大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学位需修读学分会不同,科学的、工程的、医科的有不同学习年限(3—5年)和课程数要求。学士学位是3年,荣誉学士学位是4年。每年算上2个学期的学习,每学期(4个月)一般要求12到15个unit(1.5 unit学分=1门专业课)的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4到5门课,一年约30个学分,4年120学分课程。这样才能在McMaster university B.Sc. in kinesiology 取得学位,其它院系专业与此类似。可以看出,美国、加拿大大学生的课程较我们为少,课余时间则较多。
在此,谨建议学校适当压缩某些专业的课程毕业学分要求,以少而精的课程而不是以多而不免滥的课程赢得学生,以高品质课程为立德树人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维护师道尊严。彼时,有温度有厚度的课堂将增多,课堂上师生“相看两不厌”或将重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局面将一定程度再现,大学节奏也或将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性,一门顶三门。对于教务、财务管理部门而言,“瘦身”后的课程其学分“含金量”可相应提高,也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大陆大学毕业学分多少为宜?有学者新近研究了本科教育的“适度学习量”问题,值得关注。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研究员卢晓东《学分制发展与成本分担机制的精细分析(下)》(《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8期)一文认为,“经比较发现,如果以120—128学分为参考,考虑大陆另外有12—16学分政治理论课,我国高校本科四年制的学习量应在130—140学分之间,上限不建议突破140学分。”此论基于中西比较,并顾及大陆高校校情,又兼算办学经济账,堪资借鉴。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千头万绪,适当压缩毕业学分,精简精讲课程,或是关口性环节,当改革先行。
(作者马斗成 为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