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想大学”呢?众说纷纭。有人归纳为三点:1.必须以人为本,即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志趣和选择权都必须得到尊重,实行人性的教学与管理,使人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解放;2.创造性的思想必须贯彻始终,即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致力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3.不仅仅是对现实负责,更要有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的。也有人将“理想大学”归纳为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理想大学”建设的条件,而内在因素是影响“理想大学”建设的根本。还有人将“理想大学”归纳为 “学术至上的创造乐园”,就一句话,虽然字数寥寥,但内涵丰富,直切“理想大学”之要义。
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和工作经历,认为讨论“理想大学”,首先要弄清“何为大学?”、“大学为何?”、“大学何为?”这三个问题。赫钦斯说“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求学术的社会。”大学是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与支柱,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育人为本”和“探求真理”是大学的使命。因此,理想的大学应当是:以生为本、以师为尊,以学术为理想,以社会为责任。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大学最不能忽视的使命,也应当是“理想大学”必须坚守的价值精神。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据此可以说“学生就是大学”,如果忽视和放弃了育人,大学就不再是大学。大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理想大学”应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以生为本”不能仅成为口号,还应体现在育人观上,不同的育人观可以培养出不同的结果。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应只着眼“人力”,而更应着眼“人性”,不能只培养会赚钱的工具 ,而应培养有学识、有智慧、止于至善的人。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性、主体性及主人翁意识,做到课堂上主动学习,生活中主动思考,学校建设中主动参与;形成和养成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涵养、高尚的道德操守、高度的责任担当。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启发灵感、启迪心灵更加重要。
同样,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成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源泉。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更多是应该是探索知识的方法、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有激情去探索知识、挑战知识。
社会认可你培养的学生才会认可你这所大学,所以“理想大学”应当把“以生为本”放在首位,并成为检验我们的工作,包括政策、规章、计划和大纲等的首要原则。
二、以师为尊
现代大学教师是教学、科研和学术的多重角色。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热忱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又是知识创造、思想创新的主体。以师为尊是尊重知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真理探索的前提。
但是,应注意的是,不能将“以师为尊”与严格管理相对立,不能一讲“以师为尊”,就不要管理。理想的大学也讲管理,甚至严格的管理,但这种管理必须是人性化的管理,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教师的权利、尊严必须得到尊重。严格管理的结果应当是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种美好、纯洁、积极、向上的环境,使教师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解放,使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使创造性思想贯彻始终。
当然作为教师也必须严于律己,不能把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教师守则之上,不能以“学术自由”和“以师为尊”为借口,擅自散布影响学生心身健康发展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这是教师的本分。
“以师为尊”是理顺各项工作基本点,包括教师积极性、教学质量提高和学院稳定等,抓住“以师为尊”这个牛鼻子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三、以学术为理想
现代大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知识的保存 、传授 、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传授真理成为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术理想是大学应该追求的。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教学所需要的某些关键条件,也只有科研工作才能够提供给它。
“以学术为理想”应成为大学管理工作者制定管理规程和考核办法的座右铭。大学的各级管理工作者应通过构建相应的机制,激励广大教师全力以赴探究学术、追求真理和献身学术和教育事业。
“以学术为理想”是师生最想做到的,却也是最难做到的。“以学术为理想”应成为广大师生的永恒追求。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应视追名逐利、阿谀逢迎和盲目自大如粪土,应坚持实事求是,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当为探究真理而奋斗终身。作为大学的学生,不能为考试而学习、为学分而学习,应当为探索知识、探究真理而学习。
四、以社会为责任
大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并且会越来越密切。大学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并且会越来越大。可以说,社会责任应成为“理想大学”必须坚守的理念。
“理想大学”应具有引导社会走向文明的能力,应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科学脊梁”和“文化希望”应成为一所“理想大学 ”的同义语和精神之所在。
“理想大学”不仅要对现实负责,更要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也必须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应积极引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和顺从现实社会。大学应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的,从而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人类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
“理想大学”必须固守薪火相传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且不受外界干扰。而这一点对当前大学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当前的各种评比和评估更多关注的是大学已经做了什么,而在评价大学已经做了什么的时候,很少关注社会的评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可以说,一个没灵魂的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所“理想大学”必将因坚守其薪火相传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而永生。
一所大学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获得社会切实的尊重,大学的天地才会更宽阔。一所“理想大学”必将扎根于社会责任之中。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关于“理想大学”与大学理想主义的思考.江苏高教2012.4.
2.易中天.给大学教授划底线是建理想大学的第一步.陕西教育(行政版)2012.
3.谢文.《理想大学》:探索中国大学发展之路.教育与职业.2014(28).
4.刘建佳.当代学者的学术使命探析.文史博览(理论)2014(7).
5.张维红.大学社会责任概念探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
6.胡长春.学者的学术使命与大学的社会责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作者陈韶娟为纺织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