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田更:理想之城,独领风骚

2016-08-19  点击:[]

一、大学之道

关于教育,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关于大学,中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家梅贻琦认为,中西大学的本质在于“一己之修明”,“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由,要有独立的精神,应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和科研的自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如是说。

大学应该是有精神和文化的,这是大学体现竞争力的关键价值所在。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兼容并蓄、学术自由”,青岛大学的校训是“明德博学守正出奇”。从校训来看,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是有共性的,那就是“求真育人”。

大学的基本职能应该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科研和服务。大学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地方,要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大学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除了专业知识教育,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都应该是大学教育的组成。大学的核心在于学术,创造知识要靠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也要运用学术思想,服务社会要靠学术研究创造的知识和培养的人才来完成,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术是大学的核心,也应该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二、未来的青岛大学,心中的理想之城

1、大师云集、百家争鸣

自青岛大学建校始,有太多的大师级人物为校史增辉,远有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杨振声、赵太侔、沈从文、闻一多等,近有何炳林、张嗣瀛、谢立信、陈秉聪等。未来的青岛大学,还将会有更多的学界泰斗、行业翘楚、文化名人来校专职、兼职、举办演讲或进行各种文化、学术交流,他们将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广阔的知识视野、超前的学术理念,为青大人带来启迪、导引和思想解放。大师云集,是一流名校的特征;百家争鸣,方可学术繁荣。未来的青岛大学,将由大师带动,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己任,形成基于大学文化共性的、并独具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体系。

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将是青岛大学的主流形态,在这里,学术力量的作用将充分发挥,一切以学术规范为重,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被充分调动,教授、专家、学者在学校组织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专家治校,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在专家治校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集体领导,权力分散制衡,杜绝强势独断,实现了尊师重教和学术自由,激发了师生们的创造力,提高了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效率。

专家治校要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行政执行、群众监督、学生自治、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专家治校强调教授集体作用的有序发挥,通过教授会议等约定组织,制定学校基本规章制度,规划学科发展重点,决定重大学术事项。专家治校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效的行政服务队伍,落实教授们的集体意愿,维持校园日常运转,方便师生开展各项学术活动。[1]

3、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官本位消融,创新思维涌动,学术生态环境良好”,青岛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井然有序地运转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为此,需要理顺行政关系,形成健全的制度保障,做到全面放权。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做好学校的整体经营,而人事任用、职称评审、奖金分配等“实权”都下放到学院层面,由教授委员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共同决策,各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可有效避免长期任职可能带来的潜规则。

术有专攻,心无旁骛。教师只承担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工作任务。在教学方面,副教授、教授必须上讲台,教授要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让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学院把本科教学工作当作第一要素来抓,在福利待遇方面给予一线教学人员以充分的保障,确保教授们能安心解惑授道、钻研教法,“精心育人”才是一流名校的生存之道。在科研方面,青年教师必须专心做科研而无需上讲台,可给出数年时间,给出足够的科研经费,并可以自选科研方向。历史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成果,基本上都是35岁前做出来的,为什么不把最具创造才华的时间交还给年轻人?“科研创新”才是一流名校的发展之道。

三、未来的数软学院,独领大数据时代风骚

1、教学立本、科研创新

数软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核心课程与新技术课程相结合、基础技能培养与拓展技能培养相结合、传统课堂与开放课堂相结合”。数软学院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设置与IT行业需求相同步、教学工作流程与企业工作流程相匹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培育三维并重”。数软学院的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工作过程导向”。数软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实现了 “以交互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开拓性学习为主,传统学习模式为辅”、“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有效结合”。数软学院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做一体、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开放共享、工学结合”。数软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开放式和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海量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控制与动态跟踪、学习效果的智能评价”。

数软学院的科学实验平台,在三维立体影像、原创动画、摄影摄像、数字媒体技术等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大数据应用科研平台、虚拟现实科研平台、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为设施先进,具有示范性的科学研究实验中心。数软学院有众多的研究所,在这里,年轻的教师们在学科领军人物和行业精英人物的引领下,带领众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与创新,与世界前沿科学热点接轨,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的,“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名家所言,至今振聋发聩。

2、人才一流、学科一流

拥有众多一流学科的大学才可称得上是一流大学,而要建成一流学科,就特别需要在具备了一流的校园文化及一流学生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构建一流学术团队。数软学院将通过实施“以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为目标的、以协调机制体制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与引入政策与国际接轨,从全球选拔聘用一流的师资,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超常规举措培养和引进多个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大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力度,重点遴选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杰出人才。为此,需要通过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及评价体系,并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创新驱动计划支持和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和动态激励机制。[2]

数软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将把研究优势拓展为学科优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专业建设导向,以学科前沿技术为目标导向,围绕信息技术产业链形成学科创新优势,以推动学科的超前布局。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围绕“大数据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战略主题,培育新的特色内涵增长点。打破学科壁垒、行政壁垒,协同开展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3、校企合作、服务社会

数软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目前已与Intel软件学院、中软国际、海尔软件、青软实训等十数所知名软件企业签订协议,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以科研反哺教学。未来的数软学院将以系和研究方向为核心,建立全新教学框架体系,每一个系都与本系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一个或若干个著名企业(单位)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同时,每一个系都要求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相应专业方向的研发机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等),设立满足该专业方向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教学实验环境、实训场所和相应的实习基地。与产业界的广泛合作将为数软学院提供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除本院专职教师外,还将有合作方教师、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教师、国内外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等。为加强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学院采用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实施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课程学习方面,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验实践与社会和企业的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由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工程师讲授。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自己兴趣与目标进入不同的项目小组,进行基于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实验实训科目全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项目展开。企业的研究院所和实验场地搬入学院,学生实训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实训过程则由企业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模拟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尽快进入实战状态。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联合举办软件创新人才高级训练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相关领域赛事,每年拿出足额经费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

数软学院将继续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把数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人才培养和打造“智慧城市”的统一规划内。数软学院的毕业生将为国内外的软件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为大数据时代增光添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青岛大学美好的未来,就是数软学院美好的未来,也是我心中美好的理想之城。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教授治学. http://baike.baidu.com/

[2] “双一流”建设是一场深刻变革. http://mt.sohu.com/20160505/n447852047.shtml

                      (作者田更为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宫振胜:理想的教育是师生间的自由双舞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谢安木 侯炳辉:着力做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