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迟宗涛:以学为基 以新为砖 以德为梁

2016-08-10  点击:[]

关于理想的大学,曾子在《大学》里这样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应该承担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的任务。首先是将思想文化转化为知识,传承下去。其次是精神的传承,大学在民族、国家的体系中是一个整体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这样讲

纵观古今,关于理想的大学的探究从未停息。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地位与日俱增。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强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真正的学到所用,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呢?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只有把这些问题理顺了,我们才能以此检验各种理论主张与教育实践,才能寻找最佳路径推进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

一、以学为基

大学大学,最大的立足点应该是学。在理想的大学中,学生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简简单单的混文凭。最理想的大学,哪怕不颁发任何文凭,也会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文凭应该是一种凭证,是一种大学身份认同,是一种精神同盟。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四年宝贵的青春流逝,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获甚少。四年青春,倘若置身于学海世界,努力耕耘,不辞辛劳,必定硕果不凡,初露锋芒。那么,如何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状态呢?首先,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多多开展学术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学术交流中去;多多开展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加大奖惩力度,对于那些学习刻苦,品学兼优的学生,要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再次,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进行学术生产的主体正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著就是获得学界认同的一种自觉行为,也是他成功聘任并留任某校教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一些关系到世界与人类根本性问题的重大攻关课题,例如光学电子,天文宇宙、地球保护等,应该给予大力度的支持与鼓励

以学为本的大学,并不是让学生们读死书,而是要让学术在社会市场中进行检验,要让大学面向市场办学。有一句饱含关切与希冀的话——“中国大学还在沉睡”。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表明中国大学目前还没有全面展现活力与生机。这是为什么呢?中国的一流大学,贵族气息浓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出身比努力重要。改变这种格局,增强大学活力,根本方向就是引导大学面向市场办学,从市场上获取资源,在市场上评价大学。

二、以新为砖

大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么,何为人才?人才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要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要具有最重要的三个要素,首先是专业的素养,第二个是要有原创的精神,第三要有求真的渴望,或者说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满足感。“从这三个要素来看,一个人要天生具备是很困难的,专业的素养、原创的精神、求真的渴望,更主要的是要靠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培养。所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养成一个人的这三大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就是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非先要改革教育模式不可。当我们教育要关注创造性能力时,就不应仅仅灌输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有多么前沿、多么基础、多么全面,而是要注重能力培养。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有利于创造力教育的最佳模式,但是它的必要条件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自由、宽松、容忍的教育环境。正规教育无论是哪种都很难避免造成降低创造性能力的效果,因为任何培养学生的过程,尤其是我们的传统的习惯的、熟悉的教学方法、评估方法、选才方法,只要对提高平均水平有效,就会让极端的人或人的极端想法变得更加正常,从而导致趋同现象。

我们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要跳出这个固定的思维框架,去关注与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发现和保护那些不寻常的人,或者看上去是极端的人,或者是有极端想法的人。比起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是创造环境让杰出人才冒出来,当他们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去发现、去欣赏、去保护,我们从事教育、从事培养人才的要谦卑一些,要去发现那些不符合已知标准的人,要给我们看不惯的人成长的空间。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营造理想的好大学,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时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创新需求相互协调。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激励那些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人。

三、以德为梁

前面我们提到,大学应该承担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的任务。大学在民族、国家的体系中是一个整体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而今天,我们面临着价值危机,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金钱至上、物质崇拜、物欲横流的大环境,如何坚持独立思想,坚持信念,坚持精神操守,培养一批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大学生,就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在民族面临严重精神危机的时候,以精神追求为本职的大学应该肩负起民族精神中流砥柱的作用。

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大学一方面要和时尚、和世风流俗保持距离,大学要保守,不能那么时髦摩登;另一方面,大学还应该和现状保持距离,包括现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的既成形态。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保持批判。而要做到这两个距离,大学就应该具备三种精神:沉静、清洁、定力。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的风气陷入喧闹时,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应该选择沉静;当整个社会的风气陷入污染的时候,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应该选择清洁;当整个社会的风气陷入浮躁的时候,大学老师和学生应该有定力。应该洁身自守,保持基本的规范,学术的规范。要守住大学精神,不受任何外界诱惑,决不放弃、决不让步、决不妥协。

若一个人,道德无操守,那么他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一群有精神操守、有坚定信念、有美好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为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而共同奋斗。

总之,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最终想去哪里,而且他又熟悉这些路程,那么,他就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行。大学也一样,只要明白大学最为理想的图案是什么样子、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对于正在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行进的我们来说,能够在不同的大学发展时期做不同的事情,进行相应的改革,绝不会为了急着到达遥远的彼岸而让这艘大学之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颠簸摇晃甚至触礁翻船。可以说,对于一位真正的智者来说,他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同时也在关注脚下是草原还是沼泽,他属于一名着眼未来、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实干家。理想的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家园。我们只有以学为基,夯实知识的地基;以新为砖,用创新精神和社会需求添砖加瓦;以德为梁,用坚定地精神,高尚的道德操做支撑,顺应我们目前不能改变的,改变当前我们能够改变的,坚定信心,毫不迟疑,朝着理想的大学一步一步前行,才能建造出理想大学的大厦。

曾经,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天的我们更要大声喊出“大学强则国强,大学进步则国进步”。

                                          (作者迟宗涛为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于宝林:努力工作,为青岛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添砖加瓦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赵普光: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