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甄别选拔合适人才。自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揭开了序幕。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等等,这些为高校研究符合自身需求的招生方案指明了方向。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高校带来的挑战
1.对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机制提出挑战。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下,高校将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依分录取”变为“依才录取”,彻底改变目前招生录取模式,高考分数不再是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这将迫使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选拔目标和路径,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会按照高考分数招生,基本丧失自主选拔学生的能力。
2.对生源质量提出挑战。一是生源质量更加扁平化。合并批次后,考生报考志愿数将大幅增加,高分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宽,对非985、211高校或特色不明显的高校将形成冲击,高分学生将减少,扁平化现象更加突出。特色明显或办学水平高的原二本院校将突破原来批次束缚,生源质量超越原一本高校。二是在“专业(类)+学校”报考及录取模式下部分专业生源质量严重下降。考生直接面向专业进行选拔,高校专业录取分数线将取代高校录取分数线,高校间整体实力的博弈拆分成具体专业实力的博弈,没有了学校录取分数线这层“障碍”,考生能更加清楚地分辨高校专业之间的实力,最终考生会逐渐关注高校专业的录取情况,而不仅仅是高校录取情况。这种志愿填报方式比较容易造成学校的冷门专业没有人报,热门专业报的人比较多。
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依分录取”的惯性和惰性中,不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而且因为生源质量低下,势必严重影响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
3.对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2015年,山东省启动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定额改革,旨在促进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学校的学科专业分为A、B、C三类,加大对A类专业支持力度;对B类专业,按其专业定额核定经费,不进行浮动;对C类专业,在其专业定额基础上,按20%的比例核减经费,个别专业直至不再安排。并且,自2016年起,山东省建立了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对就业前景好、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予以倾斜。这两项改革变化关乎专业生存与发展。同时,我们看到以辽宁省为代表的多省已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对全省高校同专业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自评估以来,辽宁省已有5所高校的37个专业提出停办申请。
二、从生源供给侧推动“双一流”建设
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确定要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取消985、211建设工程相关文件,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中来,目的是消除高校“三六九等”现象,要凸显大学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及专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生源供给侧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呢?
一流生源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之一。一流的生源,不仅意味着考生具备相当优势的智力与非智力素质,还意味着考生对大学尤其是对学科(专业)拥有高度认同感与浓烈求知兴趣,这二者缺一不可。
今年山东省试点 “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打破传统的依据高校办学层次由高到低分批次招录的旧局面,形成以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强势专业为引力导向的“一校一方案”招生新局面,避免高校“一俊遮百丑”,用整体相对高水平掩盖部分相对低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合理状态,以实现人才与专业的高度匹配,而非人才与院校的一般匹配。实践表明,从大学“入口”处优化人才选拔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人才与专业的精准对接才能促进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未来中国大学招生将进入一个拼专业、拼学科和拼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招生时代。
1.转变招生工作理念。招生工作要实现由录取向教育拓展和协同创新转移,树立8个字的工作理念:客户、销售、竞争、体验。
一是高校的存在就是服务学生,学生就是客户,我们必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工作中必须要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专业就是高校的产品,教育拓展就是营销学校和专业,招生部门和各学院要了解未来学生的期待和需求,更有技巧的去推销学校和专业;
三是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招收高质量生源已经成为本科招生竞争的焦点,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竞争选拔合适人才;
四是提高学校资源的共享度、办学的开放度,举办校园开放活动,全方位展现我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全过程展现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吸引更多的潜在生源进行校园体验,构建生源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良好保障机制。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前期,我校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四维”育人标准,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任务,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维”一体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视野开阔、人格健全、专业基础扎实的创新人才。
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明确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格,重点围绕3个方面12维度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人才培养:(1)智力行为培养,包括一般学科知识原理的掌握情况、不断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艺术欣赏能力和好奇心;(2)人际行为培养,包括多元文化欣赏能力、领导力、人际交往技能、社会责任和公民关系及参与能力;(3)内省行为培养,包括身心健康、职业目标定位、适应力及生活技能、坚持力、道德和诚信。
3.优化人才选拔标准。每个高校都有招收好学生的动机,但是大家所设定的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反映了各个高校的特色和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是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办法。根据招生专业群(或专业),对纳入高考录取的等级考试科目的组合方式提出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
二是借助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平台,探索在特色明显的专业(群)实施创新拔尖实验班教育培养计划,选材目标是录取到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考生。整班采用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规模20-30人,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因材施教,相关学科研究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体现在人才选拔标准之中,吸引合适的人才报考。
4.大力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建立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本科专业评估。“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将促使考生直接面向专业选拔,更加关注高校专业之间的实力,关注高校专业的录取情况。取消批次后,我校将有不同类别的124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社会招生,数量庞大,其中有些专业同质化高,优势不突出;录取最低分由批次之差转向专业之差,由于将不再存在专业调剂,一志愿报考率和专业志愿满足率均低的专业(即冷门专业)生源质量将大幅下降,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
因此,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实际,集中优势资源,坚持“调整专业数量和发展专业内涵”、“专业特色与专业实力”相结合,按照社会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的原则,凝练学科和专业特色,控制本科专业总数。以我校办学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指导,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品牌学科和专业,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部联合、学科交融的道路,将优势和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品牌吸引生源,提升学校与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知名度。
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制度,建立健全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我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各学院进一步重视并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和完善学科群或专业群招生录取机制。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哥伦比亚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读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里,学生在入学两年甚至四年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或研究生才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实现广泛的通才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早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哪一门学科的研究可以仅靠本学科独立进行的方式发展下去,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目标任务。所以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也探索了学部制改革,将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整合在一起形成学部。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录取机制要求构建不同学科群或专业群招生,以初端大类培养为基础,最终实现“跨学科”教育。
学科群或专业群招生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大势所趋,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学科群或专业群招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且为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一个先了解后选择的机会,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选择专业又“一选定终生”的矛盾,使考生能够先进入大学学习基础课程和学科技能,后根据专业兴趣、个人特长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再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依据我校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索学科群或专业群招生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本科教育中,按学科群或专业群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统一管理,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或学科群范围里实施通识模块课程的教学,在第一学年或前两个学年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学校结合学院或学科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分流办法。
(作者解涛为青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