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王静怡:天时、地利、人和——以特色求发展

2016-08-01  点击:[]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都会影响对一个事物的评判标准,理想的大学在于不同人的眼里:学生、教师、管理者,都有不同的愿景,而对于不同的大学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国字号大学,部属院校,地方高校等,其理想状态也都不尽相同。但是,就如同受到全世界人民喜爱的音乐,虽然都来自各国各具特色,但都具备符合人类审美感受的共性,理想的大学也如此,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首先,理想大学的共性是什么?针对这个命题的讨论已经铺天盖地,从211到985,再到今天追求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中国的大学一直在追求理想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围绕这个命题的讨论、改革、创新也层出不穷。其实,这个命题的答案也不外乎老祖宗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

理想的大学一定是需要理想的机制,而这一机制是国家制定的,世界认可的,应是具有时代精神、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家实际情况的大学机制。首先,中国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其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董事会制度的优越性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这样一个大学机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发展理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天时。以高校数量、招生人数,培养层次所达到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及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发展理想来看,今天的天时对于中国的大学,是比以往都要理想的天时,但是这一天时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于理想大学来说则更值得期待。

2.地利

理想大学的地利应该指的是其自身发展的原创动力,这种原创动力来自于其理想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和社会回馈能力。理想的学科布局对于每个大学甚至一个大学的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但是其共性应该是:有自身特色、符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规律、有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动力的学科体系。这一布局需要布局者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深厚的底蕴、与时俱进的精神和长远的眼光,即要接地气、联系市场,又不能被市场左右,坚持高等教育的崇高属性。因为完全市场化的大学就不再有大学精神,更谈不上理想的大学,就如习总书记对于文化的要求一样: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同样适用于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者特别是教育的规划者更不能忘记初心。

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不停的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和回顾老祖宗的优缺点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优化,虽然这种理想模式也是分学科分专业各有不同,不适合一刀切,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以学生创新式学习为主导式的教学应该是这一理想模式的共性。

人才一向是理想大学的基础原动力,理想的人才队伍是理想大学的江山。有人说大学是教授的大学,那理想的大学就应该是拥有理想的教授队伍的大学。其实这里我还想加一句,还要有理想的管理人才队伍。现代中国的大学规模之巨大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加之相对其他国家大学要处理的更多的中国式事务,具有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管理队伍,成为一所理想大学的重要保障。

虽然理想的大学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大学,但是保障这一理想的永远是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含人才制度、分配制度、教务制度、后勤制度等,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理想共性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性、细致简明的可操作性、高瞻远瞩的预见性、赏罚分明的严格性。

3.人和

理想大学的理想,要成为每个大学成员的理想,或者将每个大学成员的理想放置在其中,即达到了理想大学的“人和”。人和是理想大学最后的共性,也是理想大学缺之不可的因素,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可以“人定胜天”式的因素。

“人和”其实又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人才队伍需要德才兼备,其次人才制度和分配制度要合理具有推动力,同时管理制度要人性化,这样才能使得整个大学具有健康向上的氛围,每个身处其中的大学人才会拥有希望,具有理想,并乐于为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为教学育人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这一“人和”不是以全体教工大会的通过率,或者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圆满性为标志,它是一种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理想状态,其共性就是每个大学人的理想与大学理想高度统一,每个大学人的感情与大学的发展休戚与共。

综上所述,理想大学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具有共识的。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每所大学的理想状态是不同的,特别是不同层次类别的大学的理想状态更是不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立体化的,分层次的,虽然双一流建设激励着每一所大学的脉搏,但是显而易见,中国的大学不可能都成世界一流,甚至不可能都成为清华北大。都是清华北大的高校体系也不是理想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就像一个社会不可能每个成员都是科学家,一个乐队不可能都由首席小提琴组成一样,每一个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有其位置,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高校体系也就理想了。所以,理想的大学是有其个性的。就地方性综合类院校的个性而言,它理想的个性应该主要体现于它的学科特色、人才队伍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1.学科特色

不是所有学科的优势地位都会被国家队占领,其中既有传统学科,也有后起之秀。然而,在高大上的国家队学科建设中捡漏并不是件易事,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坚持传统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洞察力敏锐,先下手为强。这两条路既拼耐力又拼速度,当然还有财力,搞不好还容易血本无归。但是,不想不做永远没有机会,双一流建设就给大家了一个貌似平等的机会。

另外,对于地方综合类大学,不说全部就是三分之一学科成为全国一流学科都是一个不可完成的空想目标,所以,地方高校的学科特色,应是在合理分析布局的基础上,放两三颗一流卫星后,给省内一流学科以发展空间,使得全校80%以上的学科占领保持省一流学科才实为理想状态。毕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地方综合大学,其面对的生源和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属于本省,各省一流学科也是全国高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些学科要保持省内一流和全国知名则必须坚持地方性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人才队伍特色

地方综合类院校的人才队伍不可能是世界一流的,也不可能直接吸引大批全国一流人才,所以理想的地方综合院校应该是以吸引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为主,以合理的人才政策为激励手段,以培养全国甚至世界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形成一支不是最优秀,但是最有活力最有情怀,能够快速接地气、投入地方特色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这便是地方综合类院校理想的特色人才队伍。

3.人才培养特色

地方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理想状态是,在拥有大多数省内一流学科的基础上,吸引省内一流生源,以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不断进步的教师队伍,培养不甘落后、向国家一流人才努力的学生。这一培养特色在于:以地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基础目标,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模式,以地方知识为特色的多元化文理艺体兼备的教学体系。所培养的学生成为省内一流毕业生不应有悬念,成为全国一流毕业生应该有空间,他们在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掌握中具有先天优势,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实力爆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成为省内各行业人才招聘的首选,没有之一。

理想大学的讨论如火如荼,有教育家官员们高屋建瓴的论述,也有专家大师真知灼见的观点,本人也力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但想来也还是不能跳出自身的局限性,权且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抛砖引玉,仅供指正。

(作者王静怡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解涛:从生源供给侧推动“双一流”建设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王有全:理想的青大美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