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郭同文:理想好大学的关键和标志

2017-02-21  点击:[]

 

 

一所理想的好大学,需要多种因素组成,如坚强的领导班子、环境优越的校舍、林立的教学大楼、先进的设备、丰富的图书等。我觉得最关键、最有标志的因素是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特别是爱国奉献、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这里,让我们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和我校为例加以说明。

“水木清华,相与徜徉”

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当年对清华大学的赞美,他27岁就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以清华园的荷塘为素材,写出了名作《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有一流的教师,并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当年的文科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如著名文学史家、山东大学已故教授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理科更是名师荟萃,像被誉为“大师的大师”的叶企孙(1898—1977),于1925年来清华任教授,并接替梅贻琦任物理系主任。他是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对物理学研究乃至世界科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来校,不辞辛苦地为本科生讲课,因课时多,常常连嗓子都哑了。这位一流教授培养了一批一流人才,像钱三强、钱伟才、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陈省身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竟然有半数以上都是他的学生。这其中,王淦昌则是清华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他在《见物理系筚路蓝缕,思叶老师之春风化风》一文中,情真意切地讲述了叶先生带他走向治学物理的道路和对他春风化雨般的培养。有了叶先生的指引和培养为基础,王淦昌才能在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23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而且多数毕业于清华,这说明一流教师在理想好大学的关键作用,也说明培养奉献祖国的优秀人才,才是理想好大学的标志和目的。

从山大“三项美誉”看一流教师和人才培养

我在山大读书、教书长达34年,从亲眼所见,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953年我考入山大中文系,当时山大在青岛(今中国海洋大学校址)。在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华岗校长带领下,山大进入建校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时山大有三大美誉:第一、以文史见长。第二、生物学科全国最好。第三、海洋学科远东第一。这三条主要是有一流教师决定的。其中,第一条是因中文、历史两系名师如林。中文系有山大“五岳”: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公渚,这五位教授都是教古典文学的一流教师,完全可以与北大古典文学教授比肩。此外,朗诵诗人高兰教授、古汉语学家殷孟伦教授、现代汉语学家殷焕先教授、民俗学家关徳栋教授,都是一流的教师。历史系则有“八马同槽”,即:杨向奎、童书业等八位著名教授,也是该系一流教师。两系的一流教师都亲临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有的还成为著名学者和教授。第二、第三条,主要是因为有以童第周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同时,童先生为山大第一副校长。他是一级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奠基人、我国海洋生物奠基人之一,我国克隆先驱,是我国生物学和海洋生物的一座高峰,并且引进了朱树屏、曾呈奎、方宗熙等多位著名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1956年,童第周调离山大,到中科院生物部任主任(后为副院长)。由于这座生物学高峰不在山大了,因此“生物学科全国最好”的美誉也就没有了。1958年,山大主体部分搬迁到了济南,海洋系留在青岛,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这样山大没有海洋系了,哪里还有“山大海洋学科远东第一”!

山大搬迁到济南后,因为文史两系的教师都到了济南,所以以“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此时得到了发展。这时,著名教育家成仿吾任山大校长兼党委书记,他有极为丰富的办好大学的经验。他早在1937年就任过陕北公学的校长,被誉为“人民教育的旗手”。同时,他本来就是著名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马恩著作的权威翻译家。因此,他不仅是山大的领军人,而且以其自身的榜样(此时他当选为省文联主席)使山大文科(特别是中文系)师资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华。他不仅亲自向学生讲授由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而且为山大的发展、特别是文理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亲临各系拜访老教授,与之亲切交谈,并特别关注对他们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对青年教师制定出目标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他们的引领下,山大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并有一批青年教师成为一流教师。像中文系当中,冯沅君的助手袁世硕、高亨的助手董治安,都分别成为中国文学史家和一流教师。在历史系也同样情况。于是,山大“以文史见长”的优势,在全国更加名声远播。由此也可以看出,有了一流教师,才会有一流学科;失去了一流教师,便会失去一流学科。

成仿吾把培养人才看作是办好大学的标志和核心,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学们说“成校长对我们学习上的要求是严师,在生活上关心如慈母”。他要求著名教授亲登讲坛,像中文系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等全体著名教授都亲临教学第一线,因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一流教师脱颖而出与教书育人

培养一流教师,一般需要有漫长的过程。因为一流教师需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卓著的科研成果。但也能够脱颖而出,像科学大师叶企孙27岁就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和物理系主任。王淦昌与童第周分别于27岁和32岁成为山东大学教授,他们都是立下了彪炳功勋的一流教师。一流教师的脱颖而出,与其本人的奋发努力以及培养关心因素是分不开的,山大潘承洞的脱颖而出,就是一例。1961年,27岁的潘承洞由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山大任讲师,制定了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C)的专题计划。成仿吾校长对此十分关心,多次去潘承洞宿舍热情鼓励。在这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成老又去到他宿舍,这是他正在伏案攻读。成老发现其炉火不旺,煤也不多了,回去后便派工人送煤来。这使潘承洞从心里感到温暖,更加奋发努力,便在1962年,为“猜想”开拓出新天地,得出了(1+4)的世界领先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在潘承洞和中科院王元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了(1+2)的结果。论文发表后,震撼了国际数学界。

1982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陈景润、王元、潘承洞三人联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后,潘承洞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后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校长、兼任青岛大学校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等众多社会兼职。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他把教书育人看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先后为山大本科生开了6门基础课和选修课,为研究生开了数论课,培养了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我国第一批18位数学博士生中,就有他苦心培养的人才。潘承洞便进而成为一名贡献突出的一流教师,并成为中科院院士。从潘承洞的一流教师脱颖而出来看,一流教师不仅需要卓著的科研成果,更要热爱教育,把自己的成果化为清泉再去浇灌满园桃李。

扬帆前进的青岛大学

198576日,青岛大学举行了奠基典礼,9月正式开学。我是于1987年初春,由山大调到青大中文系任教的,目睹着青大发展的壮丽征程。

青大背依九峰并列的浮山,面向碧波万里的大海,东近崂山,西靠市政府。在花园式大校园里,林立着座座高大的教学大楼。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名师荟萃、学子求学的好地方。从1985年建校到1993年四校合并,再到今天,已昂首阔步度过了31年。在党的领导下,31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青大已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办学水平较高、享有良好声誉的综合性大学。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吹响了办理想好大学的号角,向着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扬帆前进,这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心愿。

我们青岛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名师和生源都有着强大吸引力。当年山东大学的两个黄金时代,之所以都出现在青岛,是因为有了名师荟萃和良好生源,名师和生源离不开“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吸引力。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进名师、培养名师,形成一流教师队伍;同时招收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进而培养一流人才。

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以“青岛”命名的青岛大学,体现着青岛的美丽和辉煌。因此青岛大学要加倍努力培养一流教师队伍,加倍努力培养高水平人才。我校在这方面已显示出力量和优势,已涌现出“教学科研双峥嵘”、教书育人、师德高尚的大批教师,为国家和我省、我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今天,在校党委带领下,采取的一项项脚踏实地的重大举措,很有利于学校的迅速发展,也深得人心,这也正是向理想好大学前进中的脚步声。

作为在大学读书、教书和生活长达63年的81岁的老教师,虽然已退休20余年,但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我校进入理想好大学的辉煌。

 

                      (作者原为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1995年退休。

上一条: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大众日报》发表文章:山东高等教育亟实现“由大到强”转变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周文宣:人生的二次启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