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马娟娟:不忘初心,静心从教

2016-12-26  点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深深地感动,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酷爱讲台,热爱老师这一职业,从那时起,当一名老师就成了我的人生理想,时至今日,当一名好老师,初衷不改,愈久弥笃。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一汪泉,滋润干涸的心灵。凡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对大学有特殊的情感,大学不仅仅塑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是一个人坚定理想信念、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平台。

每每提到大学,我的思绪就很自然地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秋日,带着美好的憧憬,充满无限的期待,难掩内心的喜悦,背起行囊,在爸爸的陪同下,坐上轮渡,走进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从此开始了我梦幻般的大学时光。

这是一所风光秀美的大学,远离闹市的喧嚣,静卧在浮山脚下、黄海之滨,独有几分宁静和安详。还记得我们周末经常约上三五挚友,爬上浮山,微风过处,凉风习习,神清气爽。有时候也会信步登上师院后面的台阶,到康有为墓转一圈,感受那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苍凉。别具特色的校园建筑掩映在绿树中,散发着无限的活力和魅力,漫步在这样的校园里,如同在公园里散步,移步易景,心旷神怡。那时候我们都在固定的教室里上课、学习,透过教室的大玻璃窗,极目远眺,大麦岛清晰可见,那个承载着青岛城市快速变迁的小渔村,每到炊烟袅袅的时候,一片片红瓦便笼罩其中,烟雾缭绕,宛如仙境。大海就在不远处,时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轮船驶过,发出响亮的汽笛声,勾勒着青岛这个百年城市的过往和记忆。那时候,还没有雾霾,天气晴朗的时候,蓝天白云,清晰可见,阳光静静的照在大海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望不到边际。周末的时候,我们会走进海边,看着海鸥掠过,似与我们友好的耳语,那其乐融融的状态和欢声笑语的场面似乎未从走远。

这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向来以学风严谨、管理严格名闻岛城各大高校。大学期间,我们每天都要出早操、上晚自习,半军事化管理,几乎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为我们夯实专业知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就可以消化,再加上学校有“三字一话”的硬性要求,几年的锻炼,我们的写作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若干年后,无论是考研成功在学术之路奋力前行的学界翘楚还是在教学一线勤执教鞭的同学们交流起来,都会对师范学院曾经教给我们扎实的知识而点赞。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有一批敬业奉献、默默耕耘的老师。张学曾老师的渊博,李曙新老师的幽默,郭金鸿老师的严谨,王海青老师的亲切……既是对我们的知识体系的“突围”,更是对我们良好人格的教育和熏陶。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成了一名教师。这是我深爱的职业,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喜欢感受他们的青春和活力,体会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幸福和欢笑。做老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随着自己的职业生涯油然而生,最幸福的事情便是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快乐,无论是他们一路向前顺风顺水,还是他们屡经波折好事多磨,更多的是一种惦念一种牵挂,这是做老师最基本的情怀。

回顾过去,一路走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老师是对自我的历练,也是对人性的考验。首先,坚定理想,不忘初心,总会梦想成真。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我最早是在乡村小学教学,每天都要走几公里路程上下班,尤其是寒冷的季节,北风呼啸,手起冻疮,那是常事,再加上教学条件设施极其陈旧,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但是,那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生炉子、一起学习,一起想办法,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早已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其次,当老师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真正做到时时处处心系学生。我所处的地方是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并不富裕,遇到经济拮据的时候,孩子会很为难,家长会很难堪,给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便利,就是对这个家庭和孩子最大的尊重,对孩子的态度本身就是在践行教育,也会因为老师的一个举动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第三,当老师需要静心从教,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师是一份职业,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树人工程,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创新,需要年复一年的坚持和超越。心中只有多一份对职业的敬畏,才能做的敬终如始、善始善终。第四,当老师要关注每一颗心灵。教育的本质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在施教和受教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推动者,也是参与者,更是践行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从教近二十年来,我得出的这些体会,一方面来自实践教学的体验和总结,另一方面还是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和培养。母校的一草一木长在自己的心里,母校的独特基因在我们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母校“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激励着我们。凡我在处,就是大学。真心地希望母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抢抓时代机遇,夯实发展基础,焕发磅礴气势,阔步前行,再创佳绩!

 

(作者为我校原师范学院政治系校友,现为黄岛区滨海中学教师)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周文宣:人生的二次启蒙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孙振超:大学的情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