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理想的好大学】张轶西:反省、独立、创新、传承

2016-09-02  点击:[]

理想的好大学,应该不是空谈理想,也不是临渊羡鱼,而是脚踏实地,反躬自省,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畅谈理想时,往往群情激昂,热血沸腾,而在执行时,则流于形式,大打折扣,知行合一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理想不应是纸上谈兵,而应是扎实力行!

一、理想的大学要不断反躬自省,要反省教育的缺憾

“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我们知道有多少学院是在全盛时刻种下了日后衰退的种子。我们的第二天性使我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时时问一下自己有什么敌对的力量存在。命运会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消弱我们的大学或阻止它满足现代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作出贡献。”——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讲话。

唯有不满才是向上的车轮,一个拥有自信的大学必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遗憾中寻找更准确的方向,奠定大学扎实的发展根基。有些大学虽然标榜教育的人文重心,但实际却是冷冰冰的工具驯化,根本没有独立人格的锻造。如果教育者目中无人,教师除了对学生的批评和不满,几乎没有欣赏,那么,教育就将失去它的功能。教育的失真也非常可怕!如果教育者不讲真话,反而编织谎言,教育将会走向反动。真性和纯洁都没有了,教育岂不是误人子弟?学校衙门化造成等级制根深蒂固,在学生心中也埋下官本位的种子,其流毒不可谓不深。衙门化最大的祸患是对教育者心灵的摧残,官本位则无形地降低教师地位,诱发教师崔眉折腰,疏于教学。教育的功利趋向使得教育失去了远大目标,急功近利而致揠苗助长,漠视原生潜能的发掘,只追求卷面成绩和就业率,绝对是鼠目寸光。如果教育太过封闭,缺乏鲜活的个性,如果无法释放且抑制灵魂的张扬,那将是死水一潭。大学首先要让教师解放,一个戴着枷锁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因此,反思,批评才是一个大学成熟和自信力的展现!是走向辉煌的不二法门!   

二、苟日新又日新,理想的大学一定是教师成长的殿堂 

其实,一个好的大学,必须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教育都是终生的。但是教师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资培训,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努力,共同探索。

首先,教师教育不能离开专业教育,好老师必需要有独立的学术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本科教育阶段的教育,更需要老师对学科专业的深入研究和师生互动。教师的学术探讨精神自然会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教育理念的落实,知识的传导,还有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都不能离开老师的积极促动。所以,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应该是老师的立足之本。

其次,教师教育必需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加强实践,单纯书本上的理论毕竟不能取代实战,理论需要内化,并付诸实践。教师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研讨性的,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实战经验丰富,没有必要去迷信权威。当然,西方全新教学理论,更应该积极筛选并吸收之。教师教育是终生的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确实为我们黑暗中的摸索制定一个大致方向,至于如何才可以成为好老师,关键还在于自己实践中的摸索总结。

其三,教师的真正成长不能因为稻粮谋而失去学术主体性,更不能没有事业之精神!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说:“对很多教授来说,更加束缚他们的是由于社会对专业知识的急需而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机会:提供政府咨询,为政府服务,为大会做报告,等等。不知不觉地,这些校外活动成了许多教授寻求刺激和变化,提高地位和金钱收入的最大来源。”所以,如果没有教育理想或理念,就容易流于世俗,从而失去教育理念和学术操守,最终摧毁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三、理想的大学应该坚持民族本色,赓续本土文化基因

苟日新,又日新,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以儒释道三家组成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理应是现代大学文科学院传承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现代大学将传统文化还给普通大众,在智慧启蒙、思维训练、人格教育、心灵修养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层面,都可以创新并开花结果。最近几年,书院教育蓬勃发展,现代大学文科学院当积极借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对接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被公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成中英先生认为:书院教育不是学历教育,而是一种心性教育。当代文科学院应借鉴书院教育,可以实行三本通学教育,也就是,第一,发现本心,身心灵健康教育。第二,成就本事,博雅通识教育。第三,守住本分,全人格教育。书院教育或者说三本通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人成为不间断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纯粹的人,所以书院教育必是一种不可能一次完成已无终极典范的终身教育。三本通学教育是一种相信每个人生而具有自组织灵动力,而否定了绝对教育权威的你我他相互约定,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的共生场教育。在这样的共生场中,人类经历的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后喻时代即将在不断地发现本心,成就本事,守住本分的高度迭代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致于无穷。理想的大学理应坚守民族本色,以学院为载体,借鉴书院办学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具有民族性的生命哲学!

四、理想的大学一定要富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大学一直有着不平凡的自由,政府官员很少干预州立学校的事务,私人集团也可以建立它们自己的学校。我们这种自由而又分散的体制有着伟大的力量,它允许各自为政的独立学术中心存在,提高了创造力和适应力。由于避免了政府的控制,决策权利就掌握在有识之士的手中,鼓励竞争成了努力进取以超越他人的动力——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讲话。

大学的空间经不起太多的染指,关心国运,以天下为己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放弃自己的人格诉求,过多地依附于上司,言听计从,那将永远失去真自我,也无法证明自己的真意义的存在。所以,大学的设立不应该以培养良民、顺民为目标,大学当具有学术独立性,在纯学术的氛围分享研究的快乐。教授治校不是书面的文件,而应该落到实处。大学的精神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大学生的充分自信,必须给予他们真正独立的人格空间,教育不是训诫,而是欣赏一朵朵鲜花的盛开,耐心等待他们慢慢成熟,并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天空挥洒自如。教授无创新,思想陈旧过时,只能教出平庸的学生。完全书本化的教与学,突击背诵的一次性考试,还有满堂灌的枯燥乏味的教学,都是教育的反动。如果无法提供多元的思想启迪,如果不能让学生释放真性的自我,如果僵化的语言充斥课堂,如果将知识等同于就业和金钱,那么,我们终将失去教育的真谛,也会失去大学的活力。美国哈佛大学洛思尔校长曾说:“如果我们对历史没有搞错的话,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很少会毁灭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自寻死亡,这时魔鬼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将其至于死地。”

教育必须让学生感受学术的活力与快乐,让他们实践科学的理论,给他们自由翱翔的空间,否则,就是浪费那些无辜的生命!那些眼睛只盯着一纸文凭的所谓读书人,那些昏昏欲睡以及酣然入梦的年轻人,都在浪费着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精心培育,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要有经常性的师生互动,要保证平等交流所带来的火花碰撞,同时要有综合的学习评价机制。不要受市场化的影响,不要把教书作为糊口的工具。浪费他人生命,谁也不忍,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创新,制度以及观念都要创新。

五、理想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竞争力

理想大学的青年学子首先不要自弃,应该执着于既定的方向,以充分自信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要充分警惕知识教育的陈旧过时,要真正意识到缺失的存在和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进步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针对性。专业发展不要太局限,要有超前意识,跨文化、跨学科以及双语能力的具备将是国际化人才战略最有利的竞争要素。所以,要注重治学、沟通、表达、组织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可以封闭,唯如此,才可以具备无敌于天下的竞争力!

竞争激烈的当下,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出路。要研究前沿及高端市场,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抓关键,同时还要做长远规划,不断加强自我实习,而不要走过场。新世纪的教育者理念需更新,教育应该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或者说快乐地成长。不要怨天尤人,要思考如何构建新世纪理想的大学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彻底打碎旧框框,构建新理念。教育者必须着眼于现实,而非空谈未来。教育就是当下,教育在当下,在此情此景!为未来设计太多,则捆绑更多,身心则太累!教育只为就业率是可怕的灾难,为了未来透支现在,为了未来而自我戕害,这是残酷的自废武功的行为!这不是真正的竞争力!我们必须醒悟,必须回到教育的正常轨道。  

古代哲人喜欢上善若水,理解这句话的关键点是水性。水无色无味,清澈见底,这就是道家之“无”的直观诠释,倘若没有外物参照,你是看不到水,就是说水是隐身的,无形无影,人若像水那样,就要学会隐遁于无形,不在明处争高低。另一层含义便是,水甘居下流,不争不抢,正是因为它甘居下流,方才会聚成江河湖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人类大多是不习水性,逆势而上,不自量力,从而折损元气。当然,也不要误解为这种隐遁就是懒惰或消极,实际恰恰相反,这正是积极努力的明证,因为他是智慧富足的高明之举!所以,不要灌输那么多的精神垃圾,把自由和天性还给学生,把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当作我们共同的执着,不要着急,不要计较眼前,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完美的生活,这便是真正的竞争力!

 

(作者张轶西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委讲师团专家讲师,凤凰青岛智库专家,青岛市国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上一条:【理想的好大学】田明伟:青椒,请用尽您的“洪荒之力”
下一条:【理想的好大学】贾依娜:适应需求 协同育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