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每个人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认为,遗传对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大学教师身兼公民、教师、学者三种角色,理应具备比学生更健全更良好的人格。大学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是学生的人格示范和学习榜样,其人格魅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光源。本人从事二十多年的大学教学管理辅助工作,根据亲身体验,对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谈几点看法。
一、 崇德修身
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到了《大学》上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修德上下功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又要立足平实,做好眼前的事情。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日趋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公德标准和榜样。在大学里,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人人都有一颗热忱的爱心。它表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同事间的友爱、师生间的互爱、同学间的友爱。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通过教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语言、动作、表情来体现,这些发自内心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在大学校园友爱的氛围中,教师对学生做到无隐无私,同事之间胸怀坦荡,营造起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守友爱的氛围,造就友爱的新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崇德修身,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教育健康发展。
二、 以身立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大学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具备了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以身立教。教师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的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才能发挥作用。孔子说:“予欲无言”,他的学生说:“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仅是表现在做人上,还表现在做学问上。教师不论教学和科学研究都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讲授的知识一丝不苟,及时了解专业知识发展动态,随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内容,勇于探索讲授学科知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关键在示范,用实际教学来指导学生的行动。教师以自己合乎规范的教学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这是大学教师立志大学教育的基本素养。
三、 学而不厌
“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现代教育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的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一体呈“T”字型的知识结构。“T”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Ⅰ”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想建构牢固的“T”字型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辈子“学而不厌”。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哲就是学而不厌的楷模。王先生在解放后,接受和学习唯物史观,着手研究商周社会史,撰写了讨论商前期与西周社会性质的论文。1978年,王先生参加了《历史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战线》两家杂志社在长春举办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西周春秋时期的民的身份问题》一文,提出西周为初期封建社会的说法。此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王先生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康健,勤于治学,不知老之将至,在上古民族史与文化史领域又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撰写《先秦史稿》一书的过程中,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还将治学多年之心得,提纲挚领地写成数篇宏观的或富于理论色彩的文章,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问题》、《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等。王先生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大学教师学习。
四、 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教师对学生则要热心教导,不知疲倦。大学教师需要这种精神。
金展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材料科学大师、著名的“中国金”,至今已全瘫13年。60岁以前,金展鹏的人生一帆风顺:1955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的前身),1960年被推荐读研之后留校工作,1979年通过考试到瑞典做访问学者,在瑞典两年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日没夜地研究,在他研究的相图领域,首创了“三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法”,奠定了国际大师地位。60岁那年他的大半个身体都失去知觉,甚至无法坐起来,仅脖子能动弹、脑袋能思维。病后的金展鹏,不仅四肢萎缩变形不能动弹,还全身上下胀痛不已,严重时呼吸都困难。但只要学生们出现,甚至一个电话,他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学生们称他为“心灵深处的明灯”。教书52年,他一辈子最爱的就是学生,学生是他的全部财富。如今已是“长江学者”的杜勇,是金展鹏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说:“老师读书多,大方向把握得特别准。“身子不能动了,脑袋还能想问题,思考的时间更多、更深,正好一门心思地做学问、带学生。”金展鹏说。尽管身体僵硬,但金老师像没事似的,还安慰大家,依旧搞科研、带学生,照常听讲座、开讲座,照常与国内外同行联系交流。有一次,日本工业大学的一位学者来校作报告,看到金老师坐着轮椅被学生抬进来,之后的两个多小时里认真倾听且像学生一样提问,这个对金展鹏仰慕已久的学者被深深打动了,报告结束后特意走到金展鹏面前,深深鞠躬。
金老师永远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争取项目放在第一位。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金展鹏说:“使命感。” “国家培养了我,我必须为国家多做点事情,身体越不行越要抓紧,不然没时间了。”“要把五星红旗插在科学的最高峰,希望在年轻人身上,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都超过我。”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引导,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才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逸、容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才可以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金展鹏大师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是最值得学习和倡导的,是大学教师应有的人格修养。
五、 教人求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中的虚假、腐败现象严重,有一部分人不是靠扎实的理论基本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学术研究,而是靠搞歪门邪道,实验不实,文凭注水,违背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诲。
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马祖光,堪称当今大学教师中教人求真的楷模。马祖光老师的学生,经常讲起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到外单位的实验室参观,看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竟然用嘴吹仪器上的灰尘。他说,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精密仪器,有时极轻微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马老师说:“这违背了科学精神”。
电子工业部委托马祖光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他多次召开编者会,要求取材一定是当今最新成果,每个定义、概念要准确恰当。他再三嘱咐:“千万不能误人子弟。”25万字的书,几易其稿,他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字,都仔细推敲。当大家认为可以印刷的时候,他还建议再仔细看几遍,精益求精。“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能经得起别人的考问,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说:“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马老师的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应当成为那些治学不严的人的一面镜子。教人求真,是大学教师必备的人格素养。
六、 开拓创新
大学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决定发展思路,良好的思路决定大学教育发展出路和发展前途。开拓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的灵魂。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15岁开始从教,在他近8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接受过他恩泽的学生不计其数。他创建高等教育学科,全国主要高等教育研究单位几乎都有他的学生,将他的教育和办学思想付诸实践。
1978年,潘懋元发表文章,提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对于丰富整个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整个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提高,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序幕。
1983年,潘懋元出版了《高等教育学讲座》。1984年出版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高等教育学列为二级学科。
1986年,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之后,潘懋元关注全国高等教育学和机构的建设、发展,并积极谋划和推动其他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教育学科内博士学位点建设竞争异常激烈,潘懋元凭借他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和智慧,有效促成了全国最早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的建立,并积极为它们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按照高等教育理论和多年实践经验,潘懋元还探索了一套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除了重视学生课程学习,还强调博士生的学术活动、论文写作和思想修养。他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深受熏陶。他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术例会上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讨论,还支持他们在校内开讲座。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 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其次是要把开拓创新的思想付诸于教学实践工作中,潘懋元教授就是新时期大学教师开拓创新学习的楷模。
大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大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栋梁的重任,理应崇德修身、以身立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求真、开拓创新。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塑造良好的人格,为人类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刘旭莹,我校图书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