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治理 >> 科学研究 >> 正文

李建华:原始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着力点

2016-07-14  点击:[]

作者 | 李建华


人文科学是“涅瓦河的猫头鹰”,总是在寂静的黄昏,等喧嚣散去,才盘旋在城市的上空,审视、沉思着我们的社会。人文社会学科需要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为全面、客观地分析、理解我们的社会。


从亚里士多德学院时代开始,大学就扮演着人类文明传承者的历史角色,在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人文精神则是推动大学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大学独特气质的灵魂。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无论对于社会文化、历史文明,还是对于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放眼世界,国际一流大学无不建设高质量的哲学社会学科。在国家的层面,当前世界的竞争既包括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包括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的竞争。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不仅是完善我国学科建设、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必须着眼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始创新。


首先,原始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使命。自从洪堡大学提倡建立教学与科研合一的现代大学,并且将创新确定为大学使命,创新就成为现代高校建设的核心目标。我国目前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工作者聚集的社会组织,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主导性力量。当今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碰撞较以往任何时代都频繁,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产生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也出现了现代性的社会问题。这既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和契机。为现代性的文化问题探寻答案,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是的,在文化多元的社会中,面对着复杂交错的思想观念体系,人们容易陷入价值的困惑与迷茫。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国家文化的保存、延续与发展是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障。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为国家提供充分表达我国意识形态内核、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的现代文化体系,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


其次,原始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人类文化既含有具有普遍、永恒价值的人文要素,比如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也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内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要敏锐地洞察、发现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紧跟文化发展的步伐,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人文社会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某些时候呈现出更替性的特征。特别在技术领域,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对于旧技术的取代。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体现出谱系性的内在特质。新文化内容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已有文化体系、概念的消褪,恰恰相反,新的文化现象,究其本质,往往是对于某种旧有文化概念的回溯和呼唤。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要面向过去,又要面向未来。这也注定哲学社会科学要遵循符合自我学科特点的创新模式。高校层面的文化传承不能够停留在简单文化传播的层面,更不能停留在科研增量的炫耀上,而是要在对于以往文化的梳理中探寻文化发展的轨迹,把握文化规律,从而更深层面地理解当下的文化内涵。唯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枝繁叶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必然不是如商业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的,其必定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厚重积累和真诚探索,这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鼓励高校学者“十年磨一剑”。


再次,原始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所探究的是天之大道,它是为人类点燃文明光芒的火种,更是将人区别于其它自然存在的根本标志。人文日新是哲学社会学科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创新就是其繁荣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较自然科学更重的创新压力。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而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而言还尚未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高度。由于我国一度更注重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然科学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曾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限制。直到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并且将文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只有实现学科发展模式、建设理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综合创新,哲学社会学科才能加速自己完善的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商品化的社会,以及其所带来的对于物质性利益的追求对于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科学是“涅瓦河的猫头鹰”,总是在寂静的黄昏,等喧嚣散去,才盘旋在城市的上空,审视、沉思着我们的社会。人文社会学科需要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为全面、客观地分析、理解我们的社会。人文的创新不能急功近利,而需要独守属于自己的寂寞。只有沿着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道路努力前行,在深厚的学术积累中去收获创新的果实,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迎来繁荣的春天。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教授



来源:  作者赐稿。原载《大学的管理与伦理》,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上一条: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
下一条:李克强总理对学术科研人说的20句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