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勇 刘剑青:美国一流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与实践创新
2016-07-22 点击:[]
近年来,美国政府更加明确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一流人才培养,并实施教育法案、绩效拨款、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政策,以保持美国的教育领先地位。美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促进学生学习、全球能力培养、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质量评价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学术声望。我国高水平大学需通过明确一流人才培养定位、提升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和完善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本土化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之路。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任务,即“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美国历来把做强教育作为实现战略意图的保障,重视一流人才培养,1981年以来,美国大学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世界大学获此奖总人数的77%。近10年,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战略项目和计划,保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优势。哈佛、耶鲁等知名大学也采取富有特色的举措,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能力的人才。这些对我国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高校高度自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管辖权限都很有限,但随着“新问责运动”的持续推进,美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由原来的以规制为主、重视投入性因素的行为导向型,转变为重视绩效和产出因素的结果导向型。与之适应,制定教育法案、实施绩效拨款、完善质量认证,构成了美国一流人才培养政策机制的三大模块。
2005年,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发布《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建议》,《建议》实现了高等教育机构的持续创新与质量提升,创建浓郁的信息透明与问责的文化。2006年,美国出台《高等教育行动计划》,从注重名誉转变为注重绩效,对学生学习和表现做出更高水平的评估。2007年,美国教育部发布《2007—2012战略行动计划》,通过提供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公平的教育机会,促使学生做好全球化竞争准备。2008年,联邦政府通过《提高国际开放能力以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法案》,提出“联邦政府各部门、美国社会、全美高校应该团结一致提供一个开放友好的环境,致力于吸引国际学生、学者。”2009年,美国发布《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提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严格的大学入学与就业标准,建立高质量的评估体系,提高教师效率并公平分配优秀教师,加强对办学水平较低学校的支持与有效干预。2012年,美国教育部发布《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提出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做强美国教育,二是强化美国全球竞争优势。而在州政府层面,全美约2/3的州通过立法要求大学采取措施、制定计划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提高公立大学实现其核心使命的效率和效益。
多年来,美国拨款额度多以高校全日制学生规模为依据,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重招生而轻培养的情况。近年来,美国推行绩效拨款政策,要求高校须达到绩效目标方可获得资助,以此加强政府对教育质量的监管。从联邦政府层面看,一方面,通过大幅提高助学金和贷学金资助额度,支持一大批公立、私立大学开发教学创新项目,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设计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拨付科研经费,有效引导培养包括大量本科生在内的科研人才。据统计,科研经费占美国高校总收入的15%~20%,其中80%来自联邦政府项目拨款,如麻省理工学院科研经费可占其总收入的50%。而州政府拨款是公立高校最大收入来源,平均占其总收入的25%,目前超过半数的州将绩效拨款纳入了高等教育预算。从实施情况看,行动最早的是宾夕法尼亚州,已施行10年;力度最大的是南卡罗来纳州,到2000年,州内所有公立高校全部按办学绩效拨款。绩效拨款的有关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毕业率、获得学位年限、转学比例、学位授予数量及低收入和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等,州政府通过加强对公立院校的绩效审核和财务控制,促使公立院校有效使用资金、提高教育效益。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已实施100多年,基本运作方式是通过检查、评估等手段对院校或专业进行认可,表明其达到可接受的最低质量标准。前期以行业认可制度为主,典型的是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课程、专业、学位等进行品质改进,实现高校对教育质量的自我管理。1979年,联邦政府成立教育部认可体系(USDE),通过掌握联邦助学金的发放审批权,实现其对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权。近年来,为建设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美国进行了提高教育质量标准的重大改革。2009年,联邦政府《美国恢复和重新投资法案》提出要采纳世界水平的统一学术测验标准,促进学术创新和追求卓越。2010年,出台首部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有助于储备优质大学生源。2011年,联邦政府委托美国质量协会制定《美国学校质量评估标准》,以领导力、战略规划以及教师、过程管理等作为评价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2012年,美国教育部在《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中强调,要通过参加PISA等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改进联邦和州的教育标准,并把学生能否系统表达和运用知识作为评估制度效率的核心指标。
在政府政策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下,美国众多大学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自觉围绕“世界一流”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在学生培养、教师管理、国际化战略、联盟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积极改革,形成了一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创新机制。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如麻省理工学院使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校内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哈佛大学改革课程作业布置方式,更多作业由学生与教授共同科研、与同学分组协作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实施“拉比学者项目”,将研究生课程引入本科教育,注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耶鲁大学加强理科教学,将原有理科培养目标重建为科学知识能力、定量分析能力两个系列,并专设科学与定量分析中心负责课程评审。华盛顿大学通过组织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游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人素质。
在道德教育方面,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曾提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四项措施:道德教育应与学校整体课程有机联系;社会各界应联合创造道德教育环境;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自主作出善恶判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培养。美国一流大学注重把道德教育渗透于历史、文学和社会学等通识课程,并采用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和价值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如芝加哥大学特别强调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性,设立了道德品质活动周,以加快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
美国一流大学把一流教师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首先实行严格的教师引进制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教师比例高达100%;另一方面,为防止思维方式类同,自觉把本校毕业教师抑制在教师总数的1/3以内,而且多数要求先有其他高校或大公司从业经历。其次,提升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2012年,美国教育部发布“认定教育成功、职业卓越及合作教学项目”,支持教师提供高水平课程和教学实习,要求优秀教师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如斯坦福大学最近发布“本科教学研究报告”,重新思考教师招聘、激励及晋升标准,目标是让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整合知识能力”。耶鲁大学特别规定,所聘终身教职序列教师必须教授本科课程,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北美大学协会规定大学把课堂教学要求纳入教师手册,并作为对教师实施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州伯克利大学教师行为守则》要求,教师授课不得滥用与课程无关的材料,不得将判断与认知强加于学生。北达卡他州立大学在与终身教授签订合同时,对其教学科研进行量化,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并取消连续多年不达标者的终身教授资格。
据统计,50%以上的美国一流大学都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中进行实践。在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方面,当前全美高校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鼓励学校教师及职员参与国际研究,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多元化的培训,通过这种渠道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思维。在培育学生全球能力方面,美国一流大学普遍把培养未来领导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研究世界,并把思想转换成适当行动。耶鲁大学提出将成为一所全球性大学,为整个世界培养领袖,推动知识前进,要求所有本科生毕业前都有国际阅历,至少学习一门外语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强调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使学生在大都市接触多样化的国际群体。华盛顿大学麦道学院已与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顶尖大学建立教学研究合作关系,从中招收博士和硕士生,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2008年,“提高学生成为世界公民的能力”成为杜克大学质量提高计划的主题,通过实施“冬季论坛”“全球海外学期”“全球咨询项目”三大计划,确保教育全球化目标实现。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超级结盟式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这些机构都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它们的舞台。一方面,美国建立了30多所大学联盟,以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共同追求教育品质、培养一流人才。美国常青藤学院由8所著名院校组成,定期聚会讨论共同的严格入学标准、教学管理等问题。美国十大联盟在人才培养上展开合作,一年约招收50万名学生,74%的学生其高中成绩排名全美前25%。另一方面,面对信息技术变革正在颠覆原有办学模式的新挑战,美国一流大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平台,依托并集聚国际教育资源培养人才。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网络公开课,展开“公共教育资源”运动,从此大学“再也不可能紧锁大门”,而人才培养也不再局限于校园和本校学生。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要创建全球哥伦比亚模式,为学生创建全球虚拟课堂,让学生们通过它来了解全球。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宣布合作推出免费网络教育项目,让更多人花很少的钱学到更多高端知识与技能。2013年,耶鲁大学提出通过网络传播最优秀教师们的启蒙教学和激励,帮助教师与依赖网络的学生同步学习。
除了认证制度、绩效拨款及大学排行榜等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依赖于其规范成熟的内部保障机制。其有自评和同行评议两种类型,其中自评又有制度性自评和自发性自评两种方式。耶鲁大学的制度性自评比较典型,有以下几个特点:规划与评估结合,以“规划-评估”模式对学校事务进行目标管理;行政部门与学术专业委员会结合,既可由行政部门管理好日常事务,又可由各类委员会指导决策专门事项;认证自评与日常自评结合,契合10年一次的认证,学校每5年进行一次全校自查。哈佛大学的自发性自评比较典型,自1986年就形成了每月定期自评研讨制度,每就一项措施达成共识,即派人与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学生反馈向校方提出了很多促进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建议,推动了教学改革。同时,美国大学积极推广同行评议制度,邀请同行及业内专家进行评审,采纳专家组建议对教师晋升、学生评议等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如耶鲁大学通过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评估,再次证实了本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开展教学的必要性,有助于平衡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
与美国一流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相比,我国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工程”,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了条件。我国高水平大学必须在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和合理制度元素的同时,明确自身面临的体制背景和社会需求,依据自身学科基础进行本土化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之路。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哈佛大学提出“培养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核心课程”改革,以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整学生。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校学生规模保持在2000人,却走出了35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精英大学的典范。当前我国大学办学趋同化现象严重,欠缺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成为制约一流人才培养的首要瓶颈。我国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把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养成价值分析与判断能力。其次要坚持一流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质量等方面瞄准世界一流,尤其要建设一批中国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以特色课程及教学为抓手扩大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再次要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些研究型大学要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上主动出击;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要聚焦于培养具有研究潜力的高级人才;一些教学型大学要优先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美国一流大学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源源不断培养一流学生的动力源泉。据统计,世界百强大学85%的教师从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吸引了全球八成以上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2/3的发表论文引用率高的科学家。当前,我国高校学缘结构相对僵化,师资管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不利于学科交叉、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我国高水平大学要建立开放合理的学术评审和聘任制度,提高教师博士率,引进和汇聚一批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要借鉴加州伯克利大学打破留用优秀本校毕业生当教师的习惯做法,避免教学科研领域里近亲繁殖带来的学术退化和走下坡路的现象。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探索将参与人才培养作为教师招聘、激励以及晋升标准的重要指标,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定期到高校为学生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创新现状,鼓励科研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科生教学,将研究生课程引入本科教育,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向大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美国一流大学通过扩大国际学生比例和开设国际课程等方式,引领教育国际化发展。2011—2012学年,耶鲁大学的国际留学生达到2135人,占其全日制学生比例的18%;开设有国际性内容的课程1600多种。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行动报告强调,其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国际人员的比例已分别占到总数的40%和70%以上。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据《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平均每所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为390人,其中1000人以上的高校66所,2000人以上的高校22所,但多数高校并未通过中外学生间的日常交流强化全体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要尽量在本科阶段开设国际课程,有条件的可通过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实现“不出国的留学”,让更多学生获得国际阅历;同时探索趋同化教学与管理,使更多中国学生接触多样化的国际群体,培养中国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最后,要积极与顶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增加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国际人员数量,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如清华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合作项目,清华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研究任务,促进了一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美国一流大学注重组建大学联盟,集聚人才培养优势,并从全球吸引更多优秀生源。2012年,我国发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为高水平大学推进科研与人才培养互动提供了制度支持。首先,我国高水平大学要按照学科领域、行业特色等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教联盟,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建立的“九校联盟”,开展学分互认、搭建校际研究平台,实施学生联合培养,引领我国人才培养机制同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发起的由10多所世界地球科学教育机构组建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推动该校地球科学领域进入ESI学科机构排名前1‰,加快了全球化人才培养。其次,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取优势专业实施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由合作院所的教授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授专业课程,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由合作院所共同遴选学术骨干组成导师组,制定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让学生参与前沿性和尖端性的重大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但能促进高校管理科学化,而且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通过认证和评议制度,有效保障了其高等教育质量。当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指标和方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成为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阻碍因素。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我国高水平大学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完善办学质量以外部评价为主,教师水平以学生评价为主,学生学习以评价素质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校外质量督导员队伍,每个专业群在行业专家、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中聘任校外督导员,全面参与教育教学、课程专业、师资建设等各类重点专项评估。其次,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对教师备考及教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互动状况及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再次,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加大素养和技能评价比重,完善适应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魏海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办文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湖北武汉 430074;刘剑青,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北京 100816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7期第80-84页
上一条:博士生在国外SSCI期刊上面发表文章的一些经验
下一条:甘阳:人文教育与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体制的转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