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机构组织,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社会职能,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和先进知识延续与创新的聚集地,决定着它的社会服务职能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方面的产出来实现。大学人才和科技的产出质量,与其教师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正如梅贻琦校长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讲中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出高徒”等论断都指出了大学教师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制度上保障建立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大学社会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结合建设理想大学的思考,个人认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应在教师选聘、教师评价和教师发展三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教师选聘
建设高素质的大学师资队伍,必须要从源头上即教师的选聘做好把关。在制度设计上,要求由相应的专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根据岗位要求及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来制定教师选聘的标准,在国际知名刊物刊登招聘启事,书面审核与面试相结合考核申请人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投票决定申请人是否达到聘任条件。关于教师选聘的标准,国内外的知名大学一般对专业教师都要求其有博士学位,有的还要求有一定的博士后研究经历,专业知识扎实,较为突出的学术业绩,研究方向符合聘任岗位要求,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如达到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规定的14项教师能力标准[1]。此外,很多大学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拟聘任教师的心理素质、诚信情况及职业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评价,以确保从招聘开始就对教师的质量进行控制。
受聘教师受聘后可与大学协商签订长期合同、短期合同或一年期合同,聘约期满可以续聘,经过多年的试用期后,受聘教教师可以申请终身教授资格,不同类型的大学对终身教授的标准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而言,研究型大学注重教师的学术成就,以其发表的科研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以教学为主的职业院校通常把教学效果和质量放在考核的首要指标[2]。
二、教师评价
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以量化指标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学生评教成绩等显性工作业绩,而对教师在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工作评价并不完善,对教师综合评价的标准尚未建立。教师评价的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存有抵触情绪[3]。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手段。
个人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是大学教师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包括可量化的显性工作,也要涵盖对学生人格培养、思想引领和创新意识等不可量化的工作,既要有教学的评价,也应有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评价,既有教师优点的描述,也要有工作不足的提醒,从而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既有定期的集中评价,也有不定期的座谈、问卷调查等,相关评价结果都要及时对教师进行反馈,建立评价人员与被评人员互动交流的工作方式,以发挥评价对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作用。最后,教师评价还应突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这是一种让广大教师认同评价、支持评价并积极参与评价的成功的有效形式。建立由学生、教师本人、同行及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从多层面不同视角,全方位对大学教师开展评价,易于获得对专业教师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能更好的反映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三、教师发展
大学教师的发展是指大学教师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等行为方面的积极变化[4],是其教书育人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5],教师发展是实现大学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当今社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教育对象的日趋多元,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师发展是实现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发展包括自我主导型的教师发展和院校主导型的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应从入职教育开始,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大学教师发展的内容应包括教学发展、科研发展与个体发展三部分[4]。教师教学发展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短期培训或同行学习等方式,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价、师生交流及学生学习辅导技巧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设计与训练,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科研发展通过学术报告、校际学术交流、专题技术辅导等对大学教师的科研选题、前沿跟踪、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提升,以期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开拓科研思路,实现科研合作,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的个人发展是学校有组织的通过系列活动开展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道德诚信、服务意识、交流能力、健康保障、压力处理等方面的服务与辅导,培养教师的健康人格,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充分体现教师是学校宝贵财富的理念。
总之,我理想中的大学教师应树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丰富学科知识、扎实的职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并使之能促进教学和服务社会;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
参考文献
1. 罗兰. 国外大学教师选聘的文献评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5): 66-68
2. 郭明维,何新征,朱晓娟. 国外高校职称评聘管理的基本模式. 学术纵横, 2011,(4): 132-133
3. 卢丽.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比较研究. 高等农业教育,2007, (4): 49-51
4. 崔艳丽, 崔建芳. 大学教师发展:斯坦福大学经验. 高等理科教育,2015, (3): 63-71
5. 林杰,魏红. 大学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1): 86-91
(作者李荣贵为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