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从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使命和本质特征出发,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紧抓内外部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一方面,在主要的学术指标上向世界百强快速迈进:2014年发表SCI论文5398篇(其中“表现不俗”论文数2402篇,高被引论文538篇);工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30名,若干学科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前列的实力;理科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前100名,若干学科方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生命医学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前200名,若干学科方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社会科学整体实力接近世界300名,文科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100名,形成若干具有冲击世界一流能力的优势学科群。另一方面,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双力驱动下,学校师生创新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越来越多的关键贡献,一流创新型大学的形态已然清晰可见。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1.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核电装备制造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核电大锻件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潘健生院士带领课题组经过“十年磨一剑”的技术攻关和实践,使国产核岛主设备大型锻件的综合性能指标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形成三代核电核心装备成套生产能力以及我国自主设计的四代核电配套装备能力,为核电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2.发挥综合治理优势,守护一方民生水土
目前,我国92%以上的湖泊面临或处于富营养化的威胁。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团队扎根大理、走遍洱海流域,通过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利用科学技术驱动集成创新,设计出既能治污又能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的综合方案,让昔日大理“母亲湖”重现风采,被列为国家水处理专项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促进了洱海地区产业的升级,让环境保护的文化和“民富”带动“水清”的意识深入人心,洱海人民生产文化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解决人类根本问题,促进全球健康事业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和规模化生产一直是困扰世界的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艰苦探索,终于发现青蒿素的高效合成方法,使青蒿素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当前,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为更多饱受疟疾痛苦的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为全球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探寻暗物质本质,求解宇宙奥秘
上海交通大学季向东教授团队,在四川雅砻江锦屏山地下2500米处的地下实验室,从2013年开始了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2014年8月,美国《Science》杂志报道了PandaX科研团队暗物质探索实验取得显著成果,该实验识别WIMPs(弱相互作用重离子)的灵敏度已经达到了国际上较为领先的水平。目前他们研制的探测器核心区液氙的规模升级完成后已成为世界上最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器之一。
5.开创诱导分化治疗先河 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他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分化疗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无私地公开了自己的医疗方法,受益患者遍及全世界。
6.为“海洋石油981”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15 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历时近6年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海洋石油981)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海洋石油981”作业水深达3050米,钻井深度达1.2万米,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开发南海资源提供了可能。
7.自主研发系列挖泥船,为远海造岛工程作贡献
由上海交大设计开发的系列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围海造地、港口建设和航道疏浚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在疏浚船舶设计与疏浚技术研究为我国疏浚行业快速进入世界疏浚大国和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全实现了疏浚装备设计制造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其设计研发的“天鲸”号系列重型绞吸挖泥船,在远海施工中作为开路先锋,成为南海岛屿建设的主力军。
8. 4500米深海探宝 “海马”入选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技术负责单位研制开发的“4500米级‘海马’号深海遥控作业型潜水器成功海试”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科研成果,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系统规模和下潜深度最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2015年11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1500米级重载作业型ROV通过验收。这是继4500米级“海马”号ROV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后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潜水器谱系化建设又迈进了一步。
9.打造研究平台和基地 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东京审判研究、文献整理和编译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的研究范围以1946-1948年在东京进行的惩罚近代以来日本的战争罪行的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为核心,包括战后B、C级审判、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美日关系、当代亚太局势和国际法。“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已成为开放的研究平台和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让世界在东京审判领域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
10.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带动个性化医疗
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已经在上海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陈赛娟院士担任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血液病学家、前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是中心科学咨询董事会主席。中心聚焦于开发心脏病、中风、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针对重大疾病进行个性化医疗,解决国民健康重大需求,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和产业成果,把上海打造成为中国个性化医学的核心,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个性化医学的产业基地。
11.保障产业安全运行 提升领域创新能力
我国使用的全氟离子膜曾经100% 依赖进口,成为国家基础产业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永明教授与山东东岳集团联合攻关,历经8年掌握了“全氟离子膜”制备的核心技术,打破了美国和日本在这一尖端技术领域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成为促进我国氯碱工业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大大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在新材料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科技竞争力。
12.医工结合打造平台,代谢组学获得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课题组,针对毒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代谢组学“自上而下”式的研究方式,用分子手段找出问题的答案,首次发现了三聚氰胺引发的婴幼儿肾衰竭与肠道细菌的代谢有着密切关系,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同时入选Science杂志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当前,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努力向一流创新型大学转型,将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设计更具发展性的人才通道,使“多维发展”成为一流师资建设的新常态;将更加关注教育增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得“学在交大”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将更加鼓励前沿探索,更加强调使命意识,使得“协同创新”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新常态;将制定更加规范的运行体制,更具活力的激励机制,使得“制度激励”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