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叔是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因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师生们更愿意用这个亲切的称呼。范大叔善比喻,常用通俗事物说明复杂的教育道理,如谈到德育问题时他提到了食盐:盐是好东西,人人缺不了,但直接喂盐不行,要把盐以合理的比例放进饭菜里,人才愿意吃。
我们的德育确实存在喂纯盐的现象,课本编写者从资料的大海中精心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蔓留主干,编成专门的德育课本,课本内容是一条条的道德要求,配以概括的抽象论述,这样一本道德课本就像一袋精制盐,上课时教师再加一些道德事例,相当于把盐稀释一下,变成浓盐水,喂给学生。
直通通的道德说教很难成功,因为道德说教充斥着要求、训诫、命令,这是支配的特点,根据社会学中的支配理论,支配会导致抗拒,特别是青少年,会自发地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所以,这样的教育不但很难成功,很可能会产生负功能,如厌烦、轻侮等,某著名德育学校的墙上有“不许吃泡泡糖”的牌子,泡泡糖三个字却被黏上了很多泡泡糖,某校墙上挂着“不许抽烟”的牌子,牌子四周插满了烟蒂,这就是学生的负反应。把德育淡淡地融入细碎日常生活中,润人无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总结,不知不觉中精神得到升华,这才是德育的高境界,不仅体现了教育艺术,也体现了教育品格,如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尊重。
甚至知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是烈度轻一些。如果教师先在信息的海洋中精挑细选出一些结论,组成知识精制盐,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效果不一定好,学生喜欢自己在信息的海洋中寻寻觅觅,提炼建构,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吃鱼不如打鱼乐,把鱼做好摆在学生面前,不如领着学生在大海里撒网。学生自己打知识之鱼除了寻觅之乐还有三个优点:第一,锻炼了主体能力,体会到主体尊严和价值;第二,锻炼了生成知识、拣选知识、组织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更重要,因为不管学校传授的知识多么丰富,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大多数知识还是要自己寻觅;第三,自己寻觅到的知识理解得更深透。正因为如此,皮亚杰才强调:“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把精选出的道德条目或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貌似是传经送宝,实际这些经和宝犹如从鲜活树木上砍下的枝条,有条理但是僵死的,大多很难在学生的心灵中嫁接成活,因此学习变成了一件很乏味的事情,课堂中的前三排空位现象,看闲书现象,玩手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学,需要点名、考试等强迫手段,逼迫下学习的内容很难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一般考试完很快就忘掉了。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一番教育“鸡”论,有一次,他在讲台上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按住鸡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怎么也不吃,陶先生说:“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晓东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提不出个人观点,人云亦云,不愿提问,难以进行分析性写作和批判性思考。这与长期的“精盐灌喂”式教育有关。
近日,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推出,这无疑是众多专家提炼出的精盐,我很担忧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加上一点道理、几个案例,勾兑成一碗浓盐水灌给学生。这些精盐应该融入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校生活,应该让学生不见盐但能吸收盐。
几千年来的教育主流,无疑是教育工作者们千辛万苦地从各种信息的海洋中提炼出规范或知识的精制盐,讲授给学生,然而时代发生了巨变,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网络信息奇妙无穷,知识更新太快,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教育主流应该是指导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自己提炼精制盐。
(作者宫振胜 哲学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之声)